第三百四十九章 不解(1 / 6)
议和?
议个屁的和!
早先没银子的时候朱慈烺都没打算和清廷议和,更何况他现在都已有数百万银子进账。
所以对朱慈烺而言,所谓谈判的先决条件也只不过是为了稳住内里的“主和派”罢了。
自古以来,由南伐北的难度极高。
唯一完成了这个地狱级任务的也只有朱元璋一人而已。
这里面的因素千千万万,但归到根里却能总结为统一战争不符合南方的利益。
便拿这几年的情况来说。
起先地方大族都觉得大明已然无救,与其困兽犹斗倒还不如安安稳稳换個主子交税。
更何况弘光朝廷由马士英等人掌权,在打压江南各方势力时可谓不遗余力。
此等情形之下,这些势力自然无心维护弘光政权,出现一溃千里,甚至传檄而定的局面也便是情理之中。
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突然冒出来了个朱慈烺。
其后中、东两路清军相继战败,“假太子”终成了真皇帝。
对此,他们其实也能接受。
毕竟新皇对这次背叛只是从另一个层面进行了有限度的清算,所用臣子也都是如钱谦益、黄刘二周这样的“自己人”。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位新皇都与先前那两个莽撞货色不同,掌了权柄自也符合江南各方的利益。
可这毕竟是两股不同的力量,随着清廷使者的到来,两面的分歧立时便出现了。
对皇帝而言,北伐自然是能够写进历史的丰功伟绩。
但对江南的诸多势力而言,北面已在多年战乱之下变得千疮百孔,且不说将鞑子赶走之后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半点好处,便是争夺朝中话语权这一点便足以让南面的各方竭尽全力促成和谈。
若按着过去的故事版本来看,皇帝和南面各方势力的短暂蜜月期也便到了终点。
其后若是皇帝的力量占据优势,那么便会出现一次次莫名失败的北伐;若是南面的力量强一些,甚至连皇帝都没有北伐的心思,那么整个朝廷也便在长江天堑的阻隔之下偏安一隅,直至出现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