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蔡翰(1 / 1)
亦浪认识蔡翰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就是当时大家一起从镇上中学骑自行车去市区。
蔡翰当时也刚从外省回来,父母原来去外省做林场工人,属于国有企业,退休也有保障。
刚回来的时候,因为蔡翰在外省从小到大都是讲普通话,回到讲方言的老家,因为言语不通,鸡同鸭讲眼碌碌的,读书和生活都不方便,令其很苦恼。他也用了很长时间才适应。
因此,本就学习不拔尖的他,因方言的障碍无法听好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慢地很多课程都落下了,成绩自然是更加地泯然于众了。
清楚自己的成绩无法走高中和大学的通关模式的老四,于是准备读技校了,当时技校不像现在农村户口学生一样可免费,读中专和技校费用都蛮高的。
因为父母都是国营企业的工人,身边还有些积蓄,因此,老四也非常顺利地开始了读技校生涯。
后来,老四读完技校出来,因为深知文凭学历不高找工作难,他很珍惜实习期间学校推荐给他的这份工作,从实习期间一直干到现在,尽管后来因为工厂大量采用机器取代工人,作为拥有几十年工龄、操作技能很熟练的他没了用武之地,挣的越来越少,他也没有想过离开。
在亦浪求学阶段,一些学生因为文化科成绩不好,都在体育、音乐、画画等方面求突破。
亦浪很要好的一个同学正是这类学生当中一员。当时,亦浪的同学选择了武术,高考时顺利过关成为体院的一员。
这个同学叫邓龙,亦浪喜欢叫他“灯笼”。邓龙从小喜欢电子技术,他爸爸开维修店,平时会帮人家修电视什么的。
邓龙受到老爸的熏陶,一步一步从基础学起电子科技,画线路版和制作线路版,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能接手他老爸的业务了。
邓龙虽是读体院的,但是对篮球足球等体育类运动是十窍通了九窍,因此,当他毕业后没能进入公检法机关,并想办法当了教师,学校也不敢让他教体育,最终还是让他教政治。
当时,邓龙在学校读的是散打专业,要想成功把人打倒,前提先要学会挨揍,这是必经的学习过程。
为了保护好学生,体院也准备好了膏药,挨揍的学生擦了可以快速消淤止痛,第二天又生龙活虎了,又可以当同学练习的活靶子了。
蔡翰就读的学校,是位于一个岛屿上,过去必须要坐船。
学校的核心技术是造船技术,由此衍生的专业有就建船与维修有关。因为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扎实、技术过硬,比较受市场欢迎。
亦浪也曾去找蔡翰玩,他们在岛上逛了一圈之后,便想去江边游泳,当时没有救生圈,于是他们用香蕉树干当作救生圈,当他们兴高采烈地下水游泳时发现,水流湍急,不知道会把他们推向何方,极目远眺发现远处有一艘船停靠在江中央。意识到危险的两个人,赶紧果断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