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阳谋:主父偃献推恩令(4 / 7)
然,主父偃不信天命,要与之斗一斗。自我反思之后,主父偃得出一个结论: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作龙。
不是他没有本事,而是地方诸侯王根本施展不了自己的才华。于是,主父偃做了一个决定:西去长安。
主父偃说走就走,去了长安。总结自己多次失败的经验,他认为自己不得诸侯礼遇,是因为没有人举荐。故而,主父偃去了长安,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卫青。
两人一番交谈,卫青也认为主父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卫青也信守承诺,多次向刘彻举荐主父偃。然,刘彻太忙了,不是推行新政,就是推动马邑之谋,以及治理黄河水患,还有就是处理窦、田、陈等外戚。
刘彻身边人才太多,又加上忙于国事,没有时间召见主父偃。
主父偃满心欢喜来到长安,还找到卫青,误以为这里将会有他的舞台,怎知,这里也没有他的用武之地。
主父偃又在思考,这是为什么呢?莫非,天下真的没有他的舞台。
主父偃资用将尽,人缘极其差,长安的诸侯、公卿、宾客,都讨厌排挤远离他。按道理说,去诸侯,被人讨厌。去长安,也被人讨厌。
按理说,主父偃应该好好进行自我反省。为什么这么多人,会讨厌他。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也要学会接受现实。而,主父偃依旧不肯认命,为了见到皇帝,他只能孤注一掷。皇帝不见他,他就上书自荐。
赌赢了,就能改变自身的窘境。赌输了,那就离开长安。
关乎自己的前程,主父偃不敢有丝毫大意。他不仅要仔细想,认真想,还要认真琢磨,反复琢磨。他要写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写的东西,要打动皇帝。
据史料记载,主父偃上书,说了九件事。其中有八件事是关于律令,一件事是关于匈奴。换句话说,主父偃上书的九件事,都是长安最关注的焦点。
主父偃谈论的匈奴问题,成功地让他进入了皇帝的视线。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主父偃上书《谏伐匈奴书》。
主父偃是有才华的人,先引用他人的观点,说了这样一句话: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再举了两个例子:
先以前朝说事,秦始皇不听李斯之言,以蒙恬为将被击匈奴。
再以皇帝祖宗说事,汉高祖刘邦不听御史成劝阻,率军亲征匈奴。
再说了,征伐匈奴的后果:
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