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试验区(1 / 2)
入目所见,所有人都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小型的生物圈,一个圆形的透明材料罩子罩住了生物圈,整个生物圈还有条不紊的运行着。整个就是一个缩小版的世界,缩小版的植物,缩小版的狮子。缩小版的河流,缩小版的羊群,缩小版的鸟类。
大家都还处于震撼中,之前在电影中确实看到过缩小世界的情节。但是怎么也想象不到居然有人在外太空将它变为了现实。震撼倒不是因为过于超出三观认知,而是这个技术居然被实现了,据所有的队员所知,在地球上确实有一部分公司已经能够在基因层面进行操作,但是远远达不到精确控制生物外形大小的的地步。从当前的生物圈来看,管理空间站实验室的团队的技术显然已经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如果形状能够任意操控,那么寿命呢?生物的进化方向呢?是不是都有理由相信他们已经取得了长促进步?
主力舰上面指挥中心的人员也是相当震撼。如果人类寿命不再受到限制,那么在其它辅助技术的支撑下飞出太阳系向更远的星际殖民确实有很大希望成功。
之前在地球上的科学家围绕冲出太阳系的伟大目标,出现了两种路线争论。
一种是速度派,他们孜孜以求的是提升人类航天器的速度,运载能力,期望用更快的速度保障人类冲出太阳系。
一种技术路线是以生物技术为主,既然人类不能在速度上取得显著突破,那么就以时间换取空间,下大功夫延长人类的寿命甚至永生,再配套以物质能量保障技术,确保人类可以在时间跨度上冲出太阳系而又能得到物质保障。目前来看这个路线显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根据这个生物圈的成果来看,说不定已经有部分人掌握了操控人类基因达到特定目的的办法。首先地外碳水化合物合成技术已经成熟,其次航天器物质循环技术也已经成熟。虽然航天器推力保障技术稍许落后,但是就目前来看,支撑人类远航太阳系外侧的技术显然都已经配备。不过距离星际殖民显然还不够,因为还不能保障飞出太阳系后独立的建立基地或者文明。
从第二个路线来看,重点显然还要朝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纳米技术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才能保障在星际殖民时文明的重建。同时目前还有两种殖民地的选择思路,一种是孜孜不倦的寻找宜居地外行星,一种是认为以光年计算的银河系不是目前人类能够探索的,我们只要找到物质条件相对具备,引力适合的星球即可!人类可以在其表面建立自己的基地,逐步建立宜居的人工环境,以此种方式不断向宇宙深处推进,最终形成一套以千年万年,十万年记的深空开拓计划,总有一天,人类的子孙后代会遍布银河系甚至宇宙!我们总是想着飞跃性的进步,可那是极度困难的,为了满足人类飞向宇宙的梦想,大多数人笃信虫洞的存在,相信多元宇宙存在,相信曲速驱动!宇宙的广阔是以亿光年记的,宇宙的寿命更是以百亿年记的,怎么可能让一个才诞生几千年的文明随意穿梭?至少到目前,这些依然是奢望,不过得益于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在地外建立文明的可能已经近在眼前。太阳系内众多的空间站,行星基地就是小范围的尝试,也可以说是实验。也许将来我们可以向深空发射无数超级智能的设备,带着人类的基因赶赴银河系各处自行殖民。但就目前来说,且不论技术还没有这么成熟,太阳系也承担不起如此巨大的资源消耗。
实验区的生物圈实验在地球上是严格禁止的,且不说有多少伦理问题,如果这种实验在地球上大量开展,产生蝴蝶效应,有可能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都将毁灭。生物圈实验对所有队员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不仅仅是技术方面,同时还有观念方面,如果人类能这样操作地球的生物圈,那么太阳系内的生物又是谁在操作呢?我们可不可能也是在神的桌子上生活?他们也能够掌控我们的生老病死,进化方向?发展到今天,关于地球上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值得重新审视!
从原始社会开始以来。地球上的生物尤其是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资源和不断拓展自己生存空间的过程。早期人类迁移,到大航海,到现在初步开启行星时代无不证明这个过程从来没有变过,生而为人,这个宇宙就该由人类去认知探索。
蓝盾计划自然也考虑到了地球上的其它生物,如果只有人类孤单的向宇宙开拓,那真是一条孤寂的道路,站在星际文明的角度上说,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是人类的兄弟姐妹。当星际文明开启之后,这种观念应该灌输给所有地球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