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声威大振(1 / 2)
建康城,东昏侯萧宝卷修建了芳乐苑。山石全部涂上五彩之色,命人凡看见民众家有好树和美竹,就毁掉人家的院墙,拆掉房屋,把这树和竹子移走,重新栽在芳乐苑中。他又在芳乐苑中建立了一个集市,让宫人、宦官们充当小贩,让潘贵妃做市令,他自己则自任集市的录事,如果谁稍有过失,潘贵妃就把其交给卫士杖责。他又命令人挖渠筑坝,自己亲自驾船,或者坐下作屠夫卖肉。
萧宝卷正在玩得不亦乐乎,大臣前来汇报,郢州前线情势危急。萧宝融任命豫州刺史陈伯之为江州刺史、假节、都督前锋诸军事,命令他西击荆、雍二州。又派遣军主吴子阳、陈虎牙(陈伯之的儿子等十三路援军去援救郢城。
这十三路援军,是皇帝萧宝卷下令各州郡派出精锐部队组成的军队。每路军队各由一名军主统领,每路军队各有八千到一万名将士,十三路军队总共有十万余人,对外号称二十万精兵。这是目前齐朝皇帝萧宝卷能够拿出手的最精锐的军队了。
四月,萧衍率部回到郢州前线,就命令王茂、萧颖达等部进军逼近郢城。薛元嗣死死据守在城内,不敢出战。众将领带兵准备攻城,萧衍不允许。萧衍命各部队在驻守的位置加强戒备,耐心等待敌军援兵的到来。
六月,江陵方面派遣卫尉席阐文去犒劳萧衍的军队,并且把萧颖胄等人的意见转达于萧衍:“如今大将军把兵力停在汉口两岸,而不合并诸军围攻郢城,从而平定西阳、武昌,夺取江州。这一机会已经失去了,所以不如求救于北方魏朝,与他们联合起来,尚且不失为上策。”
萧衍不同意,详细分析道:“汉口路通荆州、雍州,控制秦州、梁州,一切粮草物资的运输,全从这里通过,所以我才决定兵压汉口,连结数州。现在如果合并各路军马围攻郢城,并且分兵前进,那么鲁山敌军必定要阻断汉江水路,这等于是扼住了我们的咽喉。如果水路被断,那么粮草就难以运到,军队缺粮,自然会发生逃亡离散,这样的话,又如何能持久得了呢?西阳和武昌,如果要占取,很快就可以攻下来的。但是,既然攻下来了,就应当驻兵镇守,要想守住这西阳武昌这两座城市,少于一万人是不行的,还要有相应的粮食物资供应。如果萧宝卷的援军从东边东来攻打这两座城,而两城之间又不能互相援救,那我唯有分派军队去援救,那么围困郢城鲁山城的兵力俱将削弱。这样的话,敌人很容易就破解了郢城鲁山城之围,如此则大势已去,谋求天下之大业也就宣告失败了。如果以后攻下郢城之后,沿江席卷而逼近,那西阳和武昌自然望风而披靡。所以,根本不需要现在分兵去攻打西阳武昌。对于求救于北方魏朝,这实在是下下策,怎么能说是上策呢?我们起兵举事是为了清理出通向朝廷之路,以我们拥有数州的兵力来诛斩一帮小人,好比是悬河注火,哪里有不能熄灭的道理呢?所以,岂能求救于北方的魏朝,以致示弱于天下呢?他们也未必可以信任,求救于他们,我们只能是白白地落下千古丑坏的名声。请你替我们转告镇军将军萧颖胄,下一步的攻取之事,只管交给我负责好了。我完全清楚该如何行动,不要担心不能取胜。就要借助镇军将军的威名,来镇定军心就得了。”
席阐文将萧衍的意见上奏给朝廷,萧颖胄也唯有接受,只能静待郢州前线的决战结果了。
数日后,探子报告,萧宝卷派出的二十万援军,先是进驻巴口,然后进军直抵武口。
萧衍召集众将领商议破敌计策,众人听说敌人援军是二十万精锐之师,心存畏惧,有人主张坚决固守,甚至有人主张避其锋芒,先退回荆州。
萧衍见到众人的反应,心里微微有点失望,怎可以未战而怯的呢。况且,这一仗是提前进行的决战,只许胜不许败。如果战胜了,就直抵建康,成就大业。如果失败了,就只能苟延残喘了。
这时,曹景宗站了起来,大声说:“兵来将挡,我等谨遵将军号令,奋勇杀敌。”韦睿、王茂等人都齐声附和。
萧衍高声说道:“所谓二十万精锐之师,是敌人的虚张声势而已。我已打探清楚,这是萧宝卷所能调动的精兵,这个不假,但是只有十万余人。”
萧衍接着说:“这是由十三路军队组成的部队,每路军队都由一名军主统领。但是,萧宝卷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派出大将统领这支军队,只是临时指定军主吴子阳、陈虎牙统领这支军队。吴子阳、陈虎牙的职务也是军主,都是这十三路军队的其中一支军队的军主。大家都是军主,凭什么遵从另外的军主指挥?所以,这支军队缺乏统一指挥的,就如一盘散沙。”
听到这里,众人精神一振,心中都佩服萧衍目光如炬,一下就找到了敌军的弱点。
萧衍哈哈大笑,说:“诸位,这支军队一路上小小心翼翼地行军,慢慢悠悠的,根本不是救兵如救火的援军所为。由此可见,这十三支军队是心怀鬼胎,各自打着小算盘的。那应该是,出兵前各州郡的刺史太守早有叮嘱,指示不要冲在前面,要以保存实力为主。对于这样的军队,我们畏惧什么啊?”
众人也随即高声呼喝,摩拳擦掌,纷纷请战。
萧衍示意众人安静,然后说:“敌军虽然是乌合之众,但是每一路军队都是精兵,我们不能轻敌。诸位只需听从调遣,那破敌只是时间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