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吴工作室(2 / 2)
陈盈是第一次来宜兴,也是第一次见老吴。她自己对紫砂并没什么兴趣,但对于紫砂界的大师级人物,肯定是十分尊敬的。她听季行称呼老吴为吴师傅,便有点想笑。她这个老公,什么都好,就是骨子里的高傲改不了,你叫几声吴大师又有什么妨碍,至少也随大流叫个吴老师嘛,又不缺几块肉。这个她以前就说过他,他的回答是:“我小时候踢球把球踢远了,请路过的人帮着捡一捡,都是喊师傅,后来喊朋友,商店里喊营业员同志或者师傅。邻居大人都是大学老师,也都喊叔叔阿姨,老教授则称呼老伯伯或者老先生。只有自己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老师,才称呼老师,哪怕是幼儿园的阿姨,也可以称呼老师,因为他们的职业是老师,教书育人,当得起这个称呼。现在满大街的老师,我实在叫不出口。”
于是当老吴称呼他们为季教授和陈教授时,就看季行连连摆手,说:“就叫我小季,叫她小陈好了,你是长辈,我们当不起。”陈盈也连忙符合:“是啊是啊,实在不敢当。叫小季小陈我们听着比较舒服点。”
老吴竖起大拇指说:“到底是知识分子,不一样。说实话,你们叫我师傅,我很开心。年轻的时候,跟着我师傅学,后来自己能够带学徒了,能被徒弟称呼一声师傅,是最开心的了。现在常被人叫大师叫老师,反而别扭。你说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你这么称呼我,算是高抬我呢,还是在笑话我?叫师傅好,叫师傅好,听着舒心。”
停顿一下,老吴接着说:“郭德纲,就是那个说相声的,有句话得透彻。他说他们说相声的,就是服务行业的,以前就是和摆摊的一样,不要解放后社会地位提高了,就真以为自己是艺术家了,其实本来就是个逗乐子的。这话说得多有水平!我们也一样,就是个做壶的,就是个匠人。”
陈盈心想,老吴不愧是活了六十多年,活得明白呢。当然,郭德纲自称是个逗乐子的,不妨碍他2元一张小剧场的票,不妨碍他几十亿的身价。而老吴自称一个做壶的匠人,也不妨碍他一年只做两三把壶,就能抵得上她家两个副教授的一整年家庭收入。
季行和老吴聊着刚刚路上碰到的事情,和前一阵围攻直播间的事情,又聊了一些直播间听来的段子。老吴说到:“紫砂行业水深,也不深,你要是到丁山来住一阵,就知道很透明,只是外地人不知道,也不会对外地人说。我现在老了,名望有了,也不太关心这种事情,只是担心紫砂这行业,究竟能走多远,会不会自己把自己作死了。要说现在抖音直播把做壶人生存空间压得越来越小,我看不见得,我们年轻时候,有啥空间?现在空间这么大,稍微压缩一点,有啥好叫唤的?主要压缩的是壶商的空间吧。像我这样的,高工以上职称的,自己都有自己特定的客户群,他们都是直接定制的,根本不受影响。那些底层的壶匠,就是网上说的民工,本身空间已经被壶商压得低得不能再低了,也不会受影响。倒是那些中层的,自己还没有培养出客户群,要靠壶商替他们卖高价,那是肯定受影响的。说到底,紫砂行业的工匠群体,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我是既得利益者,但我不为我自己说话,不都是做把壶嘛。”
季行说到:“在我们外人看来,紫砂行业三个问题,一是整体价格太高,以前我还能买几个壶,现在根本没能力了。二是年轻一代进步大自信足,其实他们的壶已经很好了,但心态不好,也想卖出名家的壶价来。三是垃圾壶整体水平提升,水平超过了低端手工壶,也就给了一些壶商进行欺骗的空间。”
“欺骗,一直就存在,你以为高端中端壶没有欺骗?”老吴愤愤地说,然后戛然止住,“我不能再说下去了,得罪人太多。不谈这些糟心事,小季,你陪小陈看看我陈列的货,有几个徒弟挺争气,你们看看,但别买,我的壶太贵。便宜卖给你我又不舍得,哈哈。”
季行和陈盈参观着工作室的陈列。陈盈觉得看不懂,她看不懂这里的好壶比季行家里以前买的好在哪里,价格却要高上十几倍,也看不懂刚刚博物馆里看到的壶比这里的壶好在哪里。便悄悄地请教季行,季行低声回答:“别问我,我也看不懂,假装看得懂。”陈盈问:“那你不趁这机会请教老吴?”季行答:“他也看不懂,他会回答你两个字:气韵。”
陈盈奇怪地皱皱眉头:气韵算什么技术指标?
边上工作室里有几个年轻人在做壶,季行轻声对陈盈解释道:“紫砂砂性重泥性弱,泥性重则软,可以用拉胚工艺,而无法用拍打工艺;砂性重则太硬,拉不动,所以发展出拍打的工艺。中国非遗指的是拍打工艺,而不是紫砂矿本身。”
陈盈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