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 / 13)
“老刘,你中午自己安排吧。我去参加一个答谢宴。”
“答谢宴?谁答谢你们呀?”
在当地的答谢宴拥有特殊的含义。原本答谢的意思大家都懂,简单说就是表达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谢意。现在的答谢与一批词汇早已经不是字面的意思了,被赋予了新的约定俗成的含义。最常见的场景是在婚礼之前,邀请一些不需要出席婚礼又要随份子的人出席宴会。此时接到了答谢宴通知的人们就知道该做什么了。
“这可是真正的答谢宴。柱子请我们。”
听到柱子的名字,刘百顺就知道了。
“快去吧,看见柱子就说刘大爷祝他学习事业进步,有什么困难就跟大伙说。”
柱子的大名叫梁立柱。名字普普通通,人也普普通通,但是他的生活却是坎坷曲折。
自从认识柱子这个孩子后,杨素芬回家就不断地向刘百顺说起他。时间长了柱子成了她挂在嘴边的名字,提起的频率都超过了自己的儿子刘健。
杨素芬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柱子的情景。
“老板,你这里要打工的吗?”传来了一个怯生生的声音。
杨素芬抬起头来,看到了面前这个瘦瘦高高的孩子。他穿着一身旧运动服,斜背着一个双肩包。
老板听到声音从冒着滚滚蒸气的里屋走出来,上下打量着他。
“这个小店用不了这么多人。”老板一口回绝了。
老板说的是实话。
在杨素芬打工的馒头店,连老板在内一共才三四个人。所谓的老板其实就是房主,也是干活的领头人。
馒头店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开始蒸馒头,一直卖到中午。蒸馒头时大家一起动手,五、六点钟人们开始逛早市时,杨素芬就来到前屋卖起了馒头。
杨素芬心地善良,看不得有困难的人,特别是有困难的孩子。虽然老板一口回绝了,她还在和这个孩子聊着,觉得眼前的这个孩子与自己好像有点缘分。
柱子很小就没有了父母,家里只有一个弟弟。在他的记忆里也没有什么亲戚,或许是曾经有过亲属,因为父母不在了,家里又一贫如洗,亲戚们就消失不见了。
这些年他和弟弟在家的附近边打零工边上学。他和刘健是一个学校的,还是一个年级的。
听到老板的话,柱子感到了失望,不过他很快就平静下来了。这样的经历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对于自己认定的事他还在坚持着。
买馒头的进进出出,杨素芬不断重复着把空的蒸屉拿回里屋,再把满满蒸屉冒着热气的馒头拿到前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