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公元前700年(下)(3 / 3)
楚武王说:“你是要让我军放松警惕,给绞人出城砍伐薪柴的机会?”
屈瑕摇头道:“不,我们给他们送薪柴。”
楚武王皱眉问:“送?如何送?”
屈瑕用手指沾了点水,在案台上边画边说:“我们可以派几十名机灵的死士假扮樵夫,在绞都附近山林砍柴,砍完柴去城门叫卖。绞人开始以为有诈,必会捉拿,并进行拷问。也有可能,绞人会杀之,挂尸城头,来观察我军反应。只要死士嘴严,我军又没有反应,绞人就会相信这些死士是真的樵夫。”
“然后,绞人就会诱以重利,放樵夫出城,给他们砍柴、送柴。如此,只要三日,绞人便会麻痹大意,认为我军松懈,有机可趁。最后,就是关键,樵夫们临时加价,向绞人索取重利。绞人不满,必然不会给,要强抢。这时,樵夫们反抗,杀死几名绞人,再逃跑。绞人愤怒,必会出城追击···”
楚武王心下大喜,抢话道:“善!樵夫一路逃跑,引绞军入我军埋伏之地。我军前后夹击,便可一战而胜。”
楚武王很满意屈瑕的计策,便令屈瑕全权负责,依计行事。
不出所料,绞人果然中计,出城追击“樵夫”,一头扎进楚军埋伏,导致大败。
结果,绞国国君被迫在城下签订不平等的盟约,成为楚国的附庸。“城下之盟”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场战役。
然而,楚武王并不满足,他站在绞国的城墙上,拄剑而立,向东南方向眺望。罗国,便是他下一个要征服的目标。
因为,在楚军分兵渡彭水之时,有罗国谍人多次窥探楚军虚实。罗国负责此次窥探行动的是罗将伯嘉。他是奉罗国国君之命,到绞国附近观察楚军的布置和分兵情况,看看楚军有没有弱点可趁。如果有,罗国便出兵,帮助绞国,攻打楚军。
伯嘉通过三日的窥探,都找不到楚军的弱点。于是,罗国便放弃了趁机攻打楚军的打算。这件事情被记载在《左传·桓公十二年》,“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可惜的是,伯嘉窥探楚军军情,被楚武王知晓,引起了楚武王的愤怒。一个小小的罗国,不安分守己,也敢挑战楚国的权威。进而,这成为了楚武王征伐罗国的导火索。
话说,楚军来袭,罗国能否抵挡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