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公元前715-714年(1 / 3)
对于郑庄公假传王命的举动,周桓王很愤怒。他要免去郑庄公在朝廷的职务,让亲信虢公忌父代替。周公黑肩极力劝阻,周桓王才任命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管理国政,给郑庄公挂了个左卿士的虚职。
政治博弈是零和游戏,一旦开战,只有输赢,没有和局。
双方你来我往,斗智斗勇斗实力。
郑庄公要如何出招呢?
攻打成周?自然是不行的。周王虽然没落,但还是名义上的诸侯共主。若郑庄公攻打成周,就是不忠不义,必然会遭受其他诸侯们的联合攻击。毕竟,郑庄公在把持朝政期间,可是得罪了不少诸侯,名声不太好。
既然派兵攻打不行,只能用计谋了。而周桓王现在最在意的是什么呢?他郑庄公手里又有什么好牌,可以反击周桓王呢?
别说,他还真有。那就是郑国在鲁国的飞地“祊”。“祊”(读音为beng在鲁国的泰山附近,是周天子赐予郑伯的汤沐邑,用以天子祭祀泰山,郑侯陪同时的临时居住地。
如今,周王没落,已经没有举行祭祀泰山的能力。不过,没有实力,不代表就没有想法和希望。
周桓王自然是有野心的,他日思夜想要复兴周朝,再举行祭祀泰山之礼,向上天、向祖宗表明他的丰功伟绩。
但,郑国一旦和鲁国成功交换飞地,也就几乎断了周桓王祭祀泰山的念想。因为泰山没了“祊”这个合法合礼的休息之地,周桓王再去要祭祀泰山,就只能看鲁国国君脸色了。
同时,鲁国在郑国也有一块“飞地”,叫“许”。这块飞地位于郑国近王畿之地,是周天子赐予鲁侯进京朝见时的临时居住地,许田有祭祀周公旦的祭庙。
交换飞地,对两国都有好处。
但,鲁隐公明显不想把周桓王得罪死,也就没答应郑庄公。虽然,鲁隐公跟周桓王不和,也多年不去朝觐。可是,鲁隐公骨子里,还是有忠义之心的。
对于鲁隐公的拒绝,郑庄公不但没有恼怒,反而开动脑筋,给鲁隐公提了一个不能拒绝的意见。
郑庄公请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
大概意思就是,周天子不行了,我看祭祀泰山的活动也没必要搞了,不如改成祭祀周公好了。你鲁隐公在泰山建个周公祠,每年在泰山举行周公祭祀活动,那可是风光无限呐。是不是?
周公可是鲁国的老祖宗,曾经力挽狂澜,解决了周朝的几次大危机。他当时代掌天子之权,却不恋权,在周成王成年之后,主动辞职,将权力交给了周成王,堪称历代忠臣、贤臣楷模。如此高的名望,理应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祀。
鲁隐公听了郑庄公的提议,兴奋不已,就答应了交换飞地。
周桓王得知消息,立即派出大臣,前去鲁国游说。他不能让郑庄公阴谋得逞。
鲁隐公自然不惧周桓王,但兹事体大,顾忌影响不好,就把与郑国交换飞地之事,无限期拖延下去。
公元前714年,齐国与宋国联盟关系破裂。具体原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