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1 / 1)
我继续翻阅报章,发现以下内容:
中国武术技击技法在岁月的变迁中尽管不断发展变化,但对武术本质的追求与守护却一直未变。中国武术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讲究内意与外形高度统一的济南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中重要的一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近日专访sd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济南形意拳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武当武术十佳武术名家、济南形意拳研究会会长杨遵利。
以弘扬形意拳为使命
“拳去拳来意无意,无意之中现真功。”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与少林拳、八卦拳、太极拳并称“中国四大名拳”。创立之初,形意拳也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清道光年间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杨遵利,自幼好武,先后师从高医俗、李静轩修习内家拳,得罗本祺、朱蕴山指点,擅长形意拳、太极拳,通八卦掌等。2多年前,他参与创建济南形意拳研究会,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继承、传播、弘扬形意拳的重要机构,不断为这项传统拳术注入新鲜血液。在济南英雄山东麓山坡下,六里山形意拳总拳场中,近百人的习武者号子声响彻一方,出拳梭梭之声亦如千军来袭,成为传统拳术弘扬发展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跟随我学习形意拳的人非常多,我亲眼看到他们习拳后发生的变化,不仅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更从其中形成了优秀的品格。在传统冷兵器时代,武术是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的重要方式。当下,我们更要追求武术的灵魂,感受凝聚其中的民族精神,并实现‘大武’的目标。”杨遵利说道。
“中国武术从远古时代发展至现在,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学习武术的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对当今时代的人来说,习武者的精神追求是十分重要的。”杨遵利说道。在他看来,首先,练习武术是强身健体的一项切实有用的活动,能够增强体魄并增强自信心;其次,练习形意拳是掌握优秀非遗财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掌握攻防技能的同时,亦能实现对文化的探求和理解;最后,学习了形意拳的第三重境界,便是在练习之中实现薪火相传,为弘扬发展传统武术作出贡献。数十年中,以弘扬形意拳为使命的杨遵利,正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践行着崇高的武术理想。
授拳中践行“大武”精神
在济南,上至老人下至孩童,并无年龄、职业限制,只要人品够好,便可跟随杨遵利学习形意拳。上世纪8年代中期,杨遵利便开始在小范围内传授形意拳。如今,不少当年跟随他习拳的徒弟已经成长为一方武学高手,不仅在各项比赛中名列前茅,也将他的脚步继续延续,开启形意拳教学工作,不断将这项非遗拳种传扬至更广泛的范围。
23年起,杨遵利授拳的范围实现了飞跃式的扩大,他辗转多所高校,教授学生们形意拳,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多所高校的校园中,留下他一丝不苟的身影。“教拳是我本职工作之外的坚守,当时从周一到周日,形意拳相关工作几乎占据了我所有休息时间。”回想起曾经授拳的经历,杨遵利感慨其中的不易,亦无怨无悔。“那时候交通不便,几经辗转才能前往学校,风雨无阻。学生看到我这样不辞辛劳,也便练习得格外认真。”高强度的授拳重任一担负便是近2年,在他看来,弘扬形意拳是一名武者的崇高使命,更是一份由衷地快乐。“在武术传承发展中,习武者要自律自信,更要无私无畏,才能磨砺出优秀的品格。”杨遵利表示。
在他的布局之下,习形意拳的武者遍布济南,这项传统武术的传扬之路也不断盛开繁花。趵突泉边、天桥旁、多所高校校园之内、形意拳总拳场……城市的许多角落都可以看到形意拳练习者的身影。“传承便需要扎扎实实把一点一滴都做好。培养传承人、接班人,才能传承有序,薪火相传不断。传承形意拳的过程就像一盏灯,不怕万山阻挡才能永远明亮。”杨遵利如此说道。数十年来义无反顾的坚守中,杨遵利以一人之力,悄然带动了这座城市中形意拳的发展之势。
不断扩大教授范围,杨遵利无形之间将习武的“门槛”渐渐放低,一心只为形意拳能够被更好地弘扬与发展,也让更多人拥有了解、学习形意拳的机会。“习武之人,要心怀敬畏,对拳术、师父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这样才能学好一门武术;同时也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肩负起让这门武术能够传播更广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大武者。”杨遵利这样说道。在他看来,做武术事业要有大局观、大胸怀、大气魄、大智慧,而且要以弘扬中国武术为光荣,才能把武术形象树立起来,在传承中使之高大、完美,便是“大武”精神的核心要义。
既是武术梦也是中国梦
谈及将武术推广进大学校园的原因,杨遵利这样说:“武术是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让武术在更有文化氛围的地方传承,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能够更好地记录下来武术中的精华,在文脉、武脉相结合中,实现武术更好地传承。”
在不断弘扬形意拳的过程中,杨遵利也在不断创新,以求让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以前拜师学艺,要先站三年桩。这既是为了磨练徒弟的耐性,也是一种考验。”杨遵利回忆起昔日学习形意拳时的往事。披星戴月间,坚守心中武侠梦的他,每日要跑上几公里才能前往拳场跟随师父学习,其中艰辛常人难以想象。练就一身硬功夫的杨遵利,并没有将花费心血习来的武艺当做“私有财产”,而是不计回报地用持续数十年的“输出力”不断实现形意拳的扩大化传播。现在,大部分人工作学习忙碌,如果还按照以往的标准要求学生,便会将弘扬形意拳的道路缩窄。于是,杨遵利针对目前学徒的情况,也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同时,他在各项全国武术比赛中广泛交流,借鉴其他地区形意拳派别的特色,融入当下的教学之中。
执着教学实践的同时,杨遵利亦笔耕不辍,书写着形意拳的各项著作,践行文脉与武脉的融合。多年来,他写作《形意拳述真》《128式太极拳》《形意拳古谱》等多部著作,不仅为形意拳的教学、传播提供了详尽的材料,也为其建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他的奔走筹划下,济南形意拳接连成功申报jn市级、sd省级非遗项目,为更多人了解、学习这项古老的拳种打开新的途径。
如今,6岁的形意拳大师杨遵利依然坚守教学一线,不断向社会输送一代又一代武术人才。在他心中,为时代培养习武英才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武术是实现民族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的后代首先要有健康体魄和心智,有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的精神,文武双全,才能成为民族复兴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