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掀起舆论大战【4】(3 / 3)
事实上,此地的县令就姓郑,是郑家的一个旁支。
此举当然有违大雨官场的规矩。大雨朝规定,本乡做官回避。也就是说,本省人不能在本省做官(九品以上是官,无品级的是吏)。更别说由本县的人,充任县令。
但无奈,官场上实在无人敢于做蒲郡县的县令。
官场中,如果有人被分到蒲郡县做县令,会立即有懂行的吏部同年劝说,千万不要去蒲郡县那个地方。倒不是说那地方危险,或者官难做,恰恰相反,蒲郡县由于有郑家这个庞然大物,无论是刑名还是钱粮,都非常容易筹措。到了该缴纳朝廷赋税的时候,郑家自然会主动派人送来。
问题是,在这里做官,等于给郑家一家做官,根本没有政绩啊。
没有政绩,也就没法升迁。
当然,由于郑家的存在,也没有油水,没人敢揩油。
曾经有一位外省县令,连续在蒲郡县做了四任12年县令,最后老死此地,每年只有一百两银子俸禄,又要养师爷随从,穷得叮当响,连棺材都是郑家贴补的。
以后再也无人肯来蒲郡县做县令,吏部无奈之下,只能从郑家的子弟中选出一个旁支做了县令。
从此之后,郑家彻底统治了蒲郡县。
郑家庄前,一连九座牌坊,气势不凡,排比而起。
第一个牌坊,大大书写着“江南第一家”,老朱御赐亲笔。
后面是一连两座“状源及第”牌坊!
这就意味着,郑家本朝出了两位状源。
然后是一座“榜眼及第”和一座“探花及第”牌坊,都是朝廷礼部监造的。
后面最高处,还有本朝大儒方孝孺亲手所书的一座牌坊,记载着老朱亲自莅临蒲郡县郑家视察的盛况。
这一切,都彰显着郑家的强大、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