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相关反应(1 / 3)
此时的互联网情绪显然是非理性的。
基本上走的是两个极端。
喜欢的是真喜欢,恐惧的是真恐惧。
但是实际上针对新技术的疑问跟质疑此时在微博上直接发声的是少数。
大部分都是在相对隐私的微信群里。
比如一个导演群此时就议论的很是热闹。
这个导演群几乎聚集了整个华夏最有优秀的一群导演,老中青三代都有。
这些导演最少拍过三部最后上映的电影,最少也有一部影片票房破亿,或者在正儿八经的国际电影节上拿过够分量奖项。
当然票房破亿这一项主要是针对老一辈导演的标准,毕竟那个时代华夏人还真没有去电影院的习惯,能够拿到上亿票房甚至比现在破十亿、二十亿都难,且更显本事。
比如在微博上吆喝那位就没资格在群里呆着。
群里每年都会有新人窜出来,但每年群里也都会有因为意气或者理念之争退群的,反正基本上群里就维持在3人左右的规模。
更其他同职业群一样,大部分时间,群里都是根本没人发言的,安静的像个死群。偶尔有新人来了,会热闹一番,或者有什么新片上映,票房爆炸关系好的,例行恭贺一番,稍稍热闹一阵。
毕竟大家都很忙,哪有时间水群?
早上@一个人,可能回你都到半夜了,还不如打个电话方便。
今天群里热闹了起来。
“@全体成员,刚才畅享科技的那个发布会大家看了吗?”
“正在看呢。”
“老高也看了?”
“被人打电话叫起来看了,刚看完片段,这个文娱翻译机有几分功底啊。”
“对,虽然剧情垃圾,但视频的合成手法很老到。”
“抛开剧情,如果这是拍摄的片子,三分钟内用到了定格、特写、切出切入、淡入淡出、跟镜、拉镜这些拍摄手法,有点意思。而且还把二次元人物无缝合成到真实世界里,这后期制作也要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