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号:《所谓英雄》(3 / 4)
我说,其实我最想去做的,是图书馆的管理员。
他恍然大悟,承认这确实是最适合我这种人去从事的职业。
我其实吧,如果我真的能够保证这辈子衣食无忧,不需要为生存的必需品发愁,那我最可能去干什么?
绝对是天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看书看书……
我真的很享受看书的过程,以及信息从手中的书页翻动里流入眼中,流入意识海中,在畅快流动的过程中偶尔的灵光一闪,顿悟,好奇与好奇的满足,这就是我所想要过上的生活:住在图书馆里。
现实主义文学是我接下来要发展的方向,包括我新一届的人格系统,也应当往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
幻想是会结束的,活在幻想中的人除非能够掌握一种依靠幻想来生活的手段,否则幻想终究会有一天结束的,可能轰轰烈烈,可能悄无声息,可能落花流水,可能生离死别。
我需要重新拾取相对理性批判的眼光和标准,去恒定生活中本就存在的客观事物与客观规律。
相对理性批判是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将我所不能抛却和割裂的感性存在部分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将我的感性组成成分拆分为可以被观察描述的影响因素,并将其纳入到理性判断系统中。
除了康德本人,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保有一份算得上纯粹的理性。
墨雄也不行。
我是他的软肋,不仅在外,也在内:我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将自己的软弱和无助、困顿和难受、委屈和悲哀共享的存在,我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被他允许看到他的软弱之人。
在他没长大之前,这个人是我的小姑妈,把他拉扯大的亲姐姐;在没有我以前,这个人是玛莉娅,但他经常会被玛莉娅的纯真和天真给气到昏厥;在我没长大之前,我无法用客观理性的思维去看待他的人生和境遇,还是什么都不懂的孩子的我,却在客观事实上成为了那个伤害他最深的人。
尤其是在初一的那年,在那次医疗事故中,在那辆惨白色的救护车里,我在半昏迷半恐惧的状态中握着他的手指,不断用颤抖的声音对他说:“爸爸,我不想死,我要活下去……我想活着……”
相对理性客观分析,那个时候的我又懂什么?我只是知道自己似乎可能就这么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了,只能感受得到对死亡的恐惧的我又能够知道什么呢?
我在那个时候,又怎能意识到,对于他这个做父亲的来说,那几句在昏迷边缘的呢喃,会给他带来多大的痛苦呢?
现在我长大了,也到了可以当一个父亲的年龄了,认知和思维模式也逐渐成熟了,我又怎能不能理解,对于任何一个真的深爱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来说,这几句话会对一个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那一年,我又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道,也注定改变了我自己的人生轨道。
现在回想起来,再进行一下对自我心理系统的元认知,想一次哭一次看起来也不是不能理解了。
我的人格组成成分里终究有一份和理性完全沾不上边的感性认知,它深刻影响着我在情绪体验上的主观感受,变相影响决定了我的理性不可能是绝对纯粹的,我只能做到相对理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