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明军头,哈只回城(1 / 3)
大年初一日,万象更新时。
京城主干道上,有一支庞大的队伍迎风冒雪,主动远离这座庞大的城市,他们的着装服饰带着明显的草原风格,披的是厚实的羊毛外衣,头发不曾精细打理,略显散乱。这批人正是瓦剌使臣哈只的队伍。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大明百姓,他们负责运送赏赐,这趟旅途可以赚一两银子。是的你没有看错,就一两。至于一两银子能够换什么东西,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差异不小,以后专门介绍。
上午哈只在正旦朝会上丢了脸面,午间就上书请求北返,等朱祁钰同意的旨意下达,稍作整顿后就踏上了北归的步伐。
天寒地冻,大雪封山,这个时节北归绝对不是什么好选择,极易得病,路上可能都要损失不少人。但是哈只别无选择,要怪就怪明朝当今的皇太子,全然不顾政治伦理,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劝他投奔明朝。若是哈只迟疑不归,也先势必生疑,最后怕是要假戏真做,被迫投奔明朝了。
只有严词拒绝明朝皇太子的拉拢,同时尽快回去,才能够尽最大可能减缓也先的疑虑。是的,仅仅是减缓疑虑而已。
因为随行携带了大量的明朝赏赐,哈只乘坐的马车慢悠悠地往前走,车内的暖炉不时发出炭火因高温而折断的声音,火光辉映,驱散着四周的寒意。
哈只闭目养神,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但是从紧促的眉头看,显然心情并不是太好。
不多时,有兵士通报道:“知院大人,后方突然出现大量明军,意图不明。”
哈只眼睛都懒得睁开,回答道:“无需多虑,这帮明军不敢在明朝疆域内对我动手。”真要动手也不会在主干道上动手,再说了,即便是十万大军也不见得能够将他手底下这千余人歼灭,但凡逃回去一个,都是两国大战,明朝皇帝不可能放任手下人这么做。
又过了一会儿,兵士道:“知院大人,前方也出现了一支明军,拦住前路,要我等回城!”
“什么?”哈只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可是得了明朝大皇帝的旨意才北归的,这帮明军吃了熊心豹子胆不成,竟然敢拦阻我们!”
哈只跳下车来,怒气不解分毫,“他们领头的是谁人,让我去会会这个胆敢欺君犯上的家伙。”
“不烦知院大人请,某来矣。奉陛下旨意,严寒酷冬,百姓不耐远徙,运送艰难,还请知院大人留待数日,待冰雪消释,天气转暖之后再北归不迟!”一道雄浑有力的声音传来,即便是在刺耳的寒风中也清晰无比。
哈只抬眼望去,来人生有异状,方面伟躯,美髯及膝,一身大红蟒袍显得无比地刺眼。这般姿容的整个大明朝不过是两人而已,一位是武清侯石亨,一位便是之前提及的石彪。(史书载石彪为石亨从子,即侄子,之前说石彪是石亨之子,有误,此处更正)
要说明朝而今武臣,石亨注定是绕不开的人物,他是明朝而今三大军头之首。至于想要明白明代军头有哪些,务必要明白明代军制。
永乐年间设立三大营,一曰五军,一曰三千,一曰神机。这是明朝中央军队体系的主体,平时五军肄营阵,三千肄巡哨,神机肄火器。大驾征行,则大营居中,五军分驻,步内骑外,骑外为神机,神机外为长围,周二十里,樵采其中。
除却三大营以外,明朝还有锦衣卫与守陵卫,锦衣卫主要负责探知内外消息并缉拿罪犯,守陵卫自然就是守护陵寝的部队。这两支人马基本上不参与对外战争。此外还有地方卫所,但是承平日久,战斗力可想而知,也就是东南备倭军,西南与土司作战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一口气将三大营精锐全部送了出去,事后,兵部尚书于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这兵制。
三大营精锐全军覆没,改革最大的阻力被搬开。于谦认为三大营各为教令,临期调拨,兵将不相习,乃请于诸营选精锐骑兵十万,分十营团练。每营都督一,号头官一,都指挥二,把总十,领队一百,管队二百。于三营都督中推一人充总兵官,监以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为提督。其余步骑归本营,曰老营。这就是团营制度。
团营设立之后,于谦总督团营军务,昌平侯杨洪、武清侯石亨、安远侯柳溥三人为总兵。于明朝而言,算得上是文官掌管军事之始,打破了武将世家对军队的垄断,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