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秦学(3 / 5)
像太祖一样的可不多。如果真的打探清楚了,太子动摇,那对于朝堂来说,不要一场大地震。
但对于知县来说,他就是个棋子,这样的态度一旦被打探清楚,就成了火引,很容易惹得雷霆大怒。
“东翁——”
“幸好孙公子滴水不漏,这样最好不过了。”知县终于露出一丝笑容:“安稳最好了。”幕僚也重重点头。
文官们最讨厌的就是秩序紊乱,习惯于稳定。因为但凡涉及到站队,虽然是快车道,但机会实在是太小,危险又过大。
如果秩序不变,按部就班的升官才是首选。离开了县衙,孙世宁坐上马车,眉头一蹙。
“这党争,都连绵到了地方吗?”绍武初年,朝堂上是陕楚勋贵独大,然后陕、南之争,再之后勋贵完全沦为了看客。
在赵舒致仕后,阎崇信虽然威望颇高,但对于内阁却无法达到赵舒那种一言决断的地步,只能有限度的控制内阁。
如此,因为权力的分配,阎崇信和朱谋就暗斗起来。也正是因为两人同样属于勋贵,一下子就把勋贵体系撕破,各为其战。
朱谋更偏向于陕西等宗亲文官,而阎崇信则偏向于南方。这不能一概而论,分人以待。
但孙世宁却发觉,近两年来,理念这玩意成了武器,百官们不自觉地就开始站队起来。
他站的最高,看得清楚明白。表面上来看阎崇信支持秦学,但他是汉中人,从小到大学的就是理学,内心里一直都是理学。
而朱谋则不提,只读过几年宗学,后来在官场历练多年,在皇帝的提拔下不断升官,其学问只是普通的童生罢了。
所以他虽然倾向理学,但只是把它当做工具罢了,一旦坐上了首辅之位,定然是抛之不管。
孙世宁滴咕道:“秦学偏向利,而理学则务虚,难啊!”正所谓遇熊掌不可兼得。
读书人对于理学虽然厌恶,但只是恨其不振,对于朱子可是敬爱有加。
同样,秦学经世致用,重商重民,不可否认是真切之理,但却忽视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两者都有缺憾,都有利处,实在是难以抉择。孙世宁心中自然是倾向与理学的,但由于孙家人的身份,他不敢有丝毫的泄露。
他这一趟,只是回家祭祖,顺便参加乡试罢了。孙家在代州的振武卫,他们一家是卫所军户出身,如今的振武卫并入代州,成为了振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