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海关与进出口贸易制度(1 / 5)
“臣查阅了前宋时的海贸记录,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徐泽民看着万历,说道:
“前宋翰林学士李邴提笔写下的《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中,有“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之句,描绘的正是当时第一大港泉州港的盛况。
根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前宋绍兴末,泉州市舶司的岁收入每年大约在百万缗(一缗等于一千钱)上下,约莫占到所有收入的五十分之一。
一千钱即是一贯,折银一两,也就是说,一个泉州市舶司,一年就有百万两收入。而我朝鼎盛之时,一年也不过两千万两收入,时至今日,岁入五百万两已是好年景,而一个泉州市舶司就能收入数百万两之巨,堪称恐怖。”
宋朝在军事上虽然很弱,可是在商业上却很发达。
因为土地不断的被金、蒙侵吞,土地财政收入越来越小,只能通过海贸的方式赚钱。
这也就导致了两宋海贸繁盛的现象,为朝廷赚来了大量财富。
万历的眼睛亮了一下,虽说这泉州市舶司在宋朝的时候赚取了大量利润,可和后世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既然要走海贸,那就要深化推广。设立几个对外海贸城市,扩大市舶司职能,监管进出口,完善税收制度。
不过,这样做势必会得罪那些海上走私者的利益,对于他们来说,闭关锁国才是正理。
“海贸乃富国富民之法,福建山多地少,指望他们耕种粮食养活自己,无异于纸上谈兵,既然如此,还不如鼓励他们对外贸易,在海上讨生活。
臣在户部,查了查福建漳州府海澄县督饷馆呈交的税收账册,隆庆三年至隆庆五年,督饷馆共上缴船税一百一十万两白银,折合下来,每年缴银三十六万两。
然而,从隆庆五年之后,督饷馆上缴税银就开始下降,隆庆六年,上缴税银只有十八万两。万历元年的账册及税银尚未呈送解押,但以臣之见,应该在十五万两左右,甚至会更低。
臣当年向先帝上疏开海之事时,也曾算过税收。若是朝廷监管得力,一年交税少说也在七十万两以上,没想到会这么低。督饷馆虽说有征收税务的权力,可和前宋以及立国之初的市舶司相比,还是差了些,臣以为,应该重建市舶司。”徐泽民洋洋洒洒的说道。
这些话说的没问题,隆庆开关虽然有着不小的积极意义,但仍有着诸多管理和限制。
开放的月港也只是一处小港口,无论是规模还是和数量,都没发和前宋相比较。
加之督饷馆的畸形,以及“船引”的没落,使得隆庆开关的影响逐年降低。
根据后世学着计算和统计,从隆庆开关开始到崇祯十六年这七十多年间,共计输入白银达一亿两以上。折合下来,每年流入一百四十万两之巨。
可是,这些钱呢?进入朝廷口袋的,不足十分之一,最终被东南士绅和走私贩子侵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