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两个李斯(1 / 6)
每日清晨例行的问安结束,扶苏便赶到了积阴阁。
这处楼阁位于芷阳宫内,是专门划来给功臣后代传道授业的场所。
战国时选拔官员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靠世袭和举荐。
所谓世袭,是指一个官位,父死子继。
古人认为龙生龙凤生凤,因此你爹是个什么能力,你也同样是个什么能力。
这种制度在各国相继变法后已经不多见,只在楚国较为盛行,其余各国只在首重连贯性的吏员和低级官员的选拔中,才采用世袭制。
而举荐制不同于汉代才有的察举制,没有那么细致的安排,仅仅是指九卿以上官员有为国举才的义务。
理论上说可以不顾家世举才,可实际上除非是卫鞅、孙膑那种天下闻名的大才,能够被举荐的往往都还是官宦子弟。
这也不是官官相护,只是九卿们日常的活动范围就那么大,认识的人有限,你要我举荐你,至少咱俩得认识吧?
何况这年代举荐一个人,是要连坐的,名相范雎可不就是死在了被举荐人手上。
以当下的情况,推行科举制是没有意义的。
首先,这个时代能够看得起书的,只是很少数人。
现如今书籍多是刻在竹简上,竹简制作复杂,刻制更是费时费力,自然造价昂贵。
古人说话微言大义,也是因为刻起来实在手疼。
书以传道,书都看不起了,能有个什么学问?
因此现在真正有学识的,还就是那些本身就有资格受到举荐的士族子弟,这种情况下还推行科举不是多此一举么。
然后就是荫封盛行。
忠臣良将为了王家鞠躬尽瘁,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啥?
还不是为了后世子孙有个保障?
单从世袭制过度到举荐制,各国变法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现如今干脆给那些毫无功绩可言的庶人后代同功臣子弟一样的待遇,别说是现在牢牢掌握住朝堂的氏族了,就是庶民们也没那个脸。
倒也不用担心没有上升渠道的庶民心怀不满,商君早就给你们想好了晋身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