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五章 前路(3 / 3)
绵州的谯楼只有一层,早被明军的炮子打塌了,谯楼里面已经进不去,因此清军向外了望都是直接爬到房顶去。
谯楼上的瓦片都被起下来,与城中扒房弄来的瓦砾一起,一个垛口一堆,预备守城时往下砸的。
因此遥任的成都总兵惠应诏上房才分外费劲。
可谯楼上下的清兵丁卒扯胳膊推后鞧时都在心中暗骂:
饿了俩月不见你瘦,咱爷们一个个饿都脱相了,城里连耗子都没了,你特娘滴晚上还有劲儿祸害娘们……
心里骂归骂,嘴上可不敢露出来,稍有不满显露,扒皮亭堆着的骨骸就是下场。
“你几个孩儿把劲使足了,老爷再赏你们一条腿,清风亭上自己去摘!”惠应诏终于爬上去,气喘吁吁片刻,一边张望一边许愿。
“谢老爷的赏!”
上上下下的兵丁一齐谢恩,稍有良善人性的心里却直哆嗦——清风亭是幕中赞画宋之琦起的名字,取将人剥了皮清风过身凉之意。
明军不停地往城中放火箭,卷着劝降书页,清军中有识几个字的兵丁就给诵念,闹得军心浮动,宋之琦出了个主意,立了这个剥皮亭,将传颂劝降书的兵丁拿获剥皮,又令听了降书的饥饿兵丁分食其肉,到底用残酷手段镇住了军心。
也怪南离,不仅高估了清兵识字的人数,也低估了清将无耻、残酷的下限。
这个下限就是号称“伏羌隐士”的宋之琦。
惠应诏两年前受孟乔芳派遣征讨打着赵荣贵旗号攻打伏羌的义军,结果中了埋伏受重伤险些丢了性命,被伏羌乡绅宋之琦带着民团给救了下来。
回头又用宋之琦的计策,诈做献城,埋伏义军,从而一战成功。
到惠应诏被拨给李国英移防四川,特意派人携重礼请宋之琦出山,做自己的幕客,赞画军务。
宋之琦年纪不小了,却是个有野心也有能力的乡绅,明清易代之际,世受大明国恩的宋家已经不安于现状,就要在这个乱世跟着新主博个功名出来。
早就听说四川无官,先做武官幕僚再做州府,是最快的捷径,于是欣然应命。
去年上半年李国英趁着上下川南明军内讧之机,组织清军攻潼川、夺绵州,惠应诏都是奔走用命,连战连捷,其中宋之琦出力帮衬、出谋划策的功劳都不小。
而且宋之琦看出了进驻成都的危险,劝莽夫惠应诏停在了绵州,不要先出头去招惹杨展,果然年前年后李国英攻中江不不克,绵州也被北上的明军两路围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