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本地婚俗(1 / 2)
你“做”真好啊
术后一周我步行去门诊复查并换药的时候,面对着正好在出门诊的于医生,我欲言又止地说起这段经历:“医生啊,我觉得我要‘作死’了,出院当天就忍不住做了……”
于医生心灵神会地笑了,笑得那么泰然自若,笑得那么风轻云淡,说:“好嘛!你偷着乐吧!一周前手术台上,谁哭闹着非要‘安乐死’?谁又在病房哽咽着要上镇痛泵?手术后三五天就开始得瑟的年轻人,多了去了!注意不要太猛烈,患肢不要太能用力就行了。没事儿就在家里面折千纸鹤呗!”
我低下了头:“是。咬咬牙,挺一挺就过去了。和生孩子一样呗!”
“其实吧!人生赢家就是这么简单,睡得好,拉得好,做得好呗!”他调侃道。
“行行行,你做得好呗!是手术做得好噢!”我接过他话茬。
他拼命得忍住不笑,眼中分明洋溢着作为医生幸福的成就感,挥手示意我可以出去了。
在另一边的门诊换药室换好药后,我坐在等候区,门诊室的门并没有关上,我看着于医生。平均六七分钟看一个病人,始终以和颜悦色的姿态,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病人和家属,不厌其烦地询问着、解释着、检查着……
我也是日后看了他的朋友圈才知道,“挂三级羊头,卖二级狗肉”的医院外科医生,在病人和家属眼里是大刀阔斧地用手术刀解决问题的外科医生。其实,也并没有多少回肠荡气地力挽狂澜,挽救重危病人的时候。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脚踏实地日复一日地做好门诊、急诊、查房、换药、手术,一些基本的诊疗,大一点的复杂一点的手术,永远是轮不到他做主刀的,大部分他主刀的手术就是拆钢板。我的手术原来是陆主任主刀的,但是前一天他临时代班别人值了一夜晚班,才让于医生做了主刀。
其实人生大抵如此,无论你是做学生,还是在职场,还是在家里,大多数时候只是日复一日地脚踏实地的做好一些平淡琐碎的事情。
本地婚俗
五月的第一个周六,表妹的婚礼如期进行。真的是个红红火火又热闹祥和的周末。
虽说现在婚礼移风易俗,但是上海本地人的婚礼还是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习俗。婚礼前一晚要吃一顿“预告饭”;婚礼当天上午,至亲要在家里做汤圆,包馄饨,是当场手工做出来的;婚礼第二天,新郎新娘要回门。我们是至亲,差不多是吃了三天的山珍海味。
我母亲原来是快餐店做的,她搓出来的汤圆可是棒棒的,有红枣馅的、有豆沙馅的、荠菜肉馅的,个个都像鸡蛋那么大呢!婚庆摄像师还把镜头对准了她,在晚上的婚宴大屏幕上还分享了她做汤圆的特写。
现在的我,虽然还没有拆线,但除了左手手腕上还贴着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防水敷贴,看上去和正常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了。事实上,穿着长袖的衣服也没人看得出来。
我甚至还能帮忙包馄饨了,和大家一起谈笑风生的,根本不像术后十天的病人。我知道自己洗漱时还不会拧毛巾,也不能端起一杯5毫升的水,更不会梳辫子、戴文胸、洗碗等。我把文胸换成了前搭扣式的小背心。“伤筋动骨一百天”,慢慢地hold吧!
五月婚礼
婚礼的晚宴是在西郊宾馆举行举行的,这是一个公园式的五星级宾馆,我们作为至亲,下午两点就被婚礼的车队带到了西郊宾馆。公园里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如果光比自然风景的话,比醉白池和方塔园还“有过之无不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