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过道试2(1 / 3)
来的考生差不多到齐了,柳湘莲估摸着考试要开始了。为同窗几个道声顺利,柳湘莲也准备考试了。
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第二场复试,试以一文一诗。
院试的主考官是朝廷委派下来的,几个月前见过的周学政周大人,院试因由考官命题,且自主性很大,所以大家都知道投考官所好,一窝蜂的读考官喜欢的书。
打听考官是主修哪一本书,让考官也很头痛,自己的下人有时会变卖自己纸筒里的废稿,本来就不从上面出题,但士林舆论太大。落第士子要是有名气,很容易被说舞弊。
以前有的考官很懒,随便从经书上找句话应付,有时甚至与考生平时背诵的范文完全相同。因为法律并没规定不许‘复制’。
所以正好背过那篇的考生,只需将其默写下来既可,而且哪个考官也不敢不取——要知道不是谁作一篇都可以称为‘程文程墨’的。
程文墨卷。清代称乡会试时主考和房考官拟作的为应试人取法的八股文为程文,称取中士子的文章为墨卷。
那都是时文大家、历代翰林所作,你敢说不好吗?不录取就更好了,哪个考生没有同年老师,诋毁圣人文章,这个锅太大太重,一般人还背不动。
不是谁都是王安石能够喊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遇到这样的考题,考生占了便宜感觉文昌帝君保佑,可对出题考官来说,就真是丢人丢到丢到姥姥家了!
国家举办抡才大典,花了那么大人力物力举行考试,你就出了这么个标准时文满天飞的题目,能考出什么真才实学来?大家都写得好,怎么选拔出人才?
虽然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却是难以避免的,因为要考核的内容无非是四书五经,正文统共也就那么几万字。
全国一级级那么多考试,都要从其中出题,除了那些犯讳的话之外,哪一句没有用过?更何况有些题目还要迎合皇帝心意很容易就被猜到要考什么,时政和考官是不二法宝。
为了防止出现重题的现象,各位考官也是智计百出。老话说得好,活人也不能让尿憋死!于是有位被逼急了的大人,他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中各提取一半,组成一个没人见过的新句子出题,美其名曰‘截搭题’。
有人说,那要是都截搭完了呢?简单啊,加一句就好,毕竟考官是出题的,学子考试难度又没关系,反正是差额录取,确实不够人数的,从落卷拣几份就够了。
从前前朝起,朝廷干脆承认了这种搞法,颁布法令曰:‘正考必出大题,预考可出小题。’乡试以上称为正考,以下则是预考。
所谓大题便是形式与文意完整的句子,小题就是截搭题。即使没做过八股文的也能看出来,小题因为割裂经文,牛头鹿身。
在士子看来,往往题意难明,题情难得,在破题时但有毫发之差,写出来的文章便去了千里之外,所以时人皆认为‘小题难于大题’。
出题割裂的现象,早在明代就出现了。明代大学者丘濬在《大学衍义补》(卷九里说:“近年以来典文者,设以欲窘举子,以所不知用显己能。
初场出经书题,往往深求隐僻,强截句读,破碎经文,于所不当连而连,不当断而断,以此科场题目,数倍于前,学者竭精神,穷目力,有所不能给”,而提学宪臣之“小试”“其所至出题,尤为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