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一将功成万骨枯(1 / 2)
公元965年后蜀被王全斌平定之后,马上引起巴蜀军队的叛乱,费了两年时间终于平定镇压住了十多万叛军,第二年的正月赵匡胤下令把平定后蜀的主要将领撤回到京城来,回来以后赵匡胤就进行了问责,赵匡胤是怎么会知道王全斌和刘光义在蜀地干的这些违法事呢?原来被迁到京城的官员和士兵向赵匡胤反映了实情,大宋的远征军在后蜀是怎么抢劫的,怎么杀妇女的,怎么私自打开国库,怎么索贿和欺压百姓的。
赵匡胤知道巴蜀的叛乱是因北路大军和东路大军而起,所以他要召回灭蜀的两路大军回京进行问责,那么赵匡胤是怎么应对这些将领的呢?在这方面赵匡胤很精明,他认为谁作的孽谁来收拾,动乱是你们两路大军引发的,必须由你们去收这个烂摊。
这些造孽的人心里的胆怯,所以在平定叛乱的时间特别卖力,赵匡胤知道,如果操之过急,会造成灭蜀大军狗急跳墙、鱼死网破、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如果平定一个割据政权,又有一个新的政权产生了,那不就划不来了,所以赵匡胤用“慢慢收拾”的手段来解决。
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王全斌也过打退堂鼓,为了打消王全斌的消极情绪,赵匡胤派了副宰相级别的参知政事吕余庆做成都的代理市长协助王全斌维持治安,实际上赵匡胤让吕余庆主管巴蜀的行政权,王全斌只剩主管军队军事权。
当所有将领被召回京城之后,王全斌手下有一个主管调兵权的枢密副使王仁赡,他在向皇帝赵匡胤汇报工作的时候,遵守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原则,直接向赵匡胤告状,他把所有的责任全推到别人头上,没他什么事。等他一说完赵匡胤问了他一句话:“蜀地有一个将领逼得后蜀侍中李廷珪送四个美女和一大批财货的人是谁呀?”
王仁赡原以为蜀地山高皇帝远,但是发现皇帝对自己在巴蜀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只能认罪了,都是赵匡胤考虑到这些人都是有功之臣,不忍心把他们交给司法机关去处理,于是直接召来中书门进行审理。中书门在赵匡胤的指示下,只审理了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给这些主要将领定了五大罪状:仗势抢夺子女玉帛、私开国库、隐瞒财货、擅自克扣蜀兵行装钱、屠杀降军,人证物证俱在,赵匡胤召让御史台以及百官商量怎么处理。经过百官商议之后的结果为:法当死。
按照大宋法律办,就是死罪。赵匡胤一听吓坏了,感觉玩大了,当然了不排除御史台和百官会错了皇帝的意,毕竟平定后蜀的功劳在桌面,这要拖下去给砍了,后面怎么平定天下呢?赵匡胤急忙做了指导意见:先赦免他们的死罪,然后要求所有将领退赔贪污索贿的款项,最后进行官员调整。总结起来就是退赃和贬官。
王全斌是北路大军一把手,远征军的一把手怎么办呢?直接贬到湖北随州,临时为他设置崇义军的节度观察留后;崔彦进被贬到陕西安康设立的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那个恶人先告状的王仁赡,从原来的枢密副使(与宰相平级的官职降职为右卫大将军。
至于退赃就简单了,这些人抢夺的、索要的、敲诈的,全部交回来原路退回,抢的张三退给张三,抢的王五退给王五。
王全斌本来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在平蜀之前毫无劣迹,靠着军功一步一步升上来,在进入成都以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他盗取国库、残忍屠杀后蜀军民最终导致叛乱,为什么王全斌为变化如此大呢?王全斌究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王全斌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手下的一个军官,在动荡的时期,他父亲私下里养了百十来个勇士,由此引起了唐庄宗的怀疑、担心他心存异志,就想召见他父亲过来聊聊天,问问他怎么回事。结果他爹吓傻了,万一聊的不开心被砍了就糟了,根本不敢进宫去见唐庄宗。在家里手足无措、唉声叹气,王全斌见了之后说:“这是皇上在怀疑您啊,您进宫主动提出让我做人质吧!”他爹果然按照王全斌的方法去见唐庄宗,提出用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唐庄宗对他父亲的所有的猜忌消除了。一般情况下十二岁的孩子还是需要父母保护的时候,王全斌就懂得保护他的父亲了,可见未成年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有胆识了。
在唐庄宗李存勖晚年的时候,重用宦官宠幸伶人(古时候演员的称呼,不恤军务,从而引发了一场军事兵变:后唐的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突然发动叛乱,当兵变发生以后很多武将都逃了,李存勖亲率王全斌和胡彦青等十几个人拼命杀死几百乱军,最终后唐皇帝李存勖被流矢射中,死于绛霄殿内,时年四十三岁,王全斌大哭一场之后才奋力杀出重围。从这件事当中我们可以看来出王全斌是一个非常忠于皇权的人。
王全斌身经百战,参加过后周收复秦、风四州的战争,跟着周世宗征讨淮南、打北汉,一直到大宋初年平定李筠叛乱,都有他的身影,后来因为军功升为戒度使,个人能力非常强而且轻财重士宽厚容人,士卒都非常愿意为他效力。但是这么好的一个将领为什么到蜀地之后就开始胡作非为,并且因此引发了一场动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