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最佳‘陪练’(一)(1 / 3)
这次倒是没让华辛佑费事,当他转到明楼北面的时候,就在一米多高的青白色墙基上看到了x形标记。
不知道基地的人,把记号画在这么低的位置,是怕和上边橘红色的墙面,太靠色(读shai不好辨认,还是为了保护文物。
华辛佑摇了摇头,不管基地的人是怎么想的,都和他没关系,他现在该考虑的,是如何找到被藏在这里的那枚信物。
有了前边的几次经历,华辛佑现在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找标记易,找信物难。
如果把华辛佑所用的时间区分开来,那他用在赶路和对付巨虫上的时间,顶多不到三成,而剩下的七成,则全都用在了寻找信物上。
之所以会用这么多时间,是因为难点有两个,一个是找,一个是拿,找信物自不必多说,肯定是很难,而有时候就算找到了,可要想把信物真正拿到手里也同样不容易。
就拿华辛佑的第三枚信物来说,也不知道是哪个缺德玩意,竟然把信物埋到地下一米多深,要不是在那枚金属币上还绑着一根细细的红线作为指引,他当时都得以为自己挖错了地方。
因此在看到标记时,华辛佑并没有露出什么喜意,毕竟更难的还在后边。
可是就当华辛佑准备根据标记,开始动手寻找信物时,他的身体突然一僵,随即倏地转身看向后方。
在明楼的后边,与明楼相隔十几米宽的月牙城,是一座圆形的大山包,清太祖的骨灰,就被安葬在山包下边的地宫里。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由于满族早期的丧葬习俗为火葬,皇帝也不例外,所以清朝的前三位皇帝,都是实行的火葬。
这种情况一直到康熙皇帝时期,随着战事渐息,国家慢慢安定下来,满族人也已经从部落制转变到城市定居生活,并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受汉民族丧葬习俗的影响,满人也认为他们以前焚化尸骨的火葬行为属于不孝,应该保留先人遗体的完整性。
因此从康熙皇帝开始,帝后和一些王公就不再选择火葬,而是改为了土葬。
等到乾隆皇帝时,更是将土葬作为国法进行了颁布。
言归正传,这座大山包,其实就相当于普通老百姓的坟包,不过皇帝的坟,肯定不能那么叫,而是称其为‘宝顶’。
此时从宝顶的背后,正有一只‘怪物’探出头来。
怪物的头部,呈扁平状,前端有两根比成年人大腿都要粗的触须,在头的下边,还有两个硕大狰狞的颚牙。
随着那怪物逐渐显露出身形,华辛佑也认出来,这竟是一只超巨型的蜈蚣。
虽然这只蜈蚣还没有露出全貌,但以华辛佑的目测,这只蜈蚣的体型,绝对比他之前在桥上看到那只红头蜈蚣大了两倍以上。
也就是说,这只蜈蚣的体长起码得超过二十米长。
这么巨大的体型,难怪会让华辛佑有种面对科幻怪物的既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