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遥遥领先整个世界(3 / 6)
好在大明现在有钱,别说七批轮换,十批轮换也出的起,就是朝廷多出点钱罢了。
这个问题解决后,新问题又来了。
需要把生料烧成熟料,这需要高温才行。
古代在没有现代工业体系支持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增加氧气助燃、更换燃料来提高温度。
一般来说,用木炭作为燃料,炉温能达到1300摄氏度,而使用煤炭则可以达到1800摄氏度,所以要用煤炭,而且成本比较低。
当然,这还是需要通过风箱来实现。
元代陈椿《熬波图》中绘有铸铁用回拉杆双阀门风箱,明代到后期宋星应的天工开物中才写到活塞式风箱。
朱高煦的工匠们又根据前人的技术和朱高煦的口述解说,终于改进了风箱,造出新式活塞式风箱。
这时已经几年过去了,然后开始把熟料与矿渣再同磨,磨的越细越好。
这样水泥差不多成功了一半。
结果朱高煦试验,发现刚做好没一会就凝固了,太早凝固当然不行,没办法,只能再加熟石膏。
加多少熟石膏又进行试验。
从百分之一开始试,最后试到百分之六左右。
洪熙十一年,水泥终于成功研制,小范围了试了下,效果不错,虽然还远远比不上后世,但已经算是不错。
洪熙十一年开始,朱高煦选址建水泥厂,招工人。
洪熙十三年,第一个水泥厂建成,到现在正式可以批量生产,并对外经营。
今年水泥厂投入运营,并得到橡胶种子,可谓双喜临门,朱高煦的大明帝国,此时无论经济还是科技或军事、文化,俱已经遥遥领先于整个世界,后世所谓的发达国家,有的还被没有开化的土著占据,有的已经感受到大明蒸蒸日上的国力威胁。
当天朱高煦带着大臣们现场看工匠用水泥和竹条制了个小型的城墙。
当时大臣们还都现场摸了下,软软湿湿的感觉很好玩的样子。
这会的水泥需要好好养护,才能达到最好的标准强度,而且抗冻性不如现代水泥,但其他差距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