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何以入世(1 / 10)
天涯无寒暑,光阴荏苒,如今已是景泰四年的秋天。当初上官道长收留丘胤明之后,原本无为的卧室就改为读书授课之用,在旧楼前搭了座新楼供二人居住。数年间又开垦了菜地,多添了些鸡鸭,越发生机勃勃。
傍晚微风习习,旧竹楼里很安静,只有道长一人。转眼天色渐暗,灯盏里的油却见底了。道长起身往前面去,想借些灯油,可新楼里鸦雀无声,徒弟都不在,跨过堆在廊下的竹篮竹筐,到无为门口,打起帘子。
枕边散落着一叠功课,方桌上放着只编了一半的竹老虎。道长会心而笑,徒儿的手艺无师自通,越来越好。随手将无为的功课拿起翻阅,心中思量,也许是该让他入世游历一番了,可转念又想到他那纯真无邪的模样,不免犹豫不决。
随意看了几篇无为的文章,却冷不防瞧见,其中有张纸上满是丘胤明的笔迹。仔细看,文题《入世论》,是无为所书,可余下的却是丘胤明所作,落笔潦草随意。道长心念一动,顺着念下。
人之初,性本善乎,性本恶乎,历世争说不休,余皆不取。人之初,法自然,纯如无物,何来善恶之分。知识之开,或得于父母,或取之眼见耳闻,而后获于师。是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既长成,向善趋恶,一念之源。能勿如履薄冰欤。
每念往昔,莫不叹余之幸。余幼时,颠沛流离,食无果腹,衣无蔽寒,亦无父母兄长眷顾扶持,尝求者苟存而已。然天运不为人窥也。适举目无望之际,屡蒙恩惠,具衣食而拜蒙师,却懵钝而始知为人之道。一念之善其深也,苦厄艰险莫使异,身比盗匪莫使移。因思其就,盖广历世间诸恶在先,后方谙善之所以为贵也。犹瘴暍之中偶沐甘霖,知其贵而倍惜之矣。又何幸也,得遇师尊,高德普济,授文武经世之道,更博古论今,屡释吾惑。再造之恩余不知何以为报。夜阑深静处忆及过往诸般,犹自嗟曰:普天之下生如余者众也,或安为贩夫走卒,或沦落亡命之途者莫计其数,缘何余得僻此蹊径耶。遂念及老聃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故非生而有殊于众耳,率无怨不弃而得善时是也。
自余至此,荏苒八载矣,安之乐之,无论甲子,不知寒暑。尘世纷繁久沉梦寐,恍惚不可及也。然近日忽萌入世之想,一念发而不可收。嗟乎天地之大,生而为人,沧海之一粟,其贵也,一瞬耳。会当不令虚度。余常自问,若怀今之才投于世,将至何地?非夙有所求,斯诚如怀有宝刀,经年砺其刃,为待一朝试其锋也。
古之贤者见诸经史,或当万乘之主,上下相亲,及卿相之位而泽天下,或出于乱世,运筹帷幄,立社稷而安黎民,亦或有布衣之侠,不轨礼法,言必行,行必果,趋人所急,诚其诺而轻其身。然世人咸美者,曷其少哉。余尝戏言,思贤崇德,不可深究。夫圣贤唯出于古,何也?盖因历世久远,凡俗细末俱不可考,譬如泥塑仙佛立于庙堂,端整肃穆,惟以教化后世,岂容千姿百态挑惑人心乎。故史家争鸣后,圣贤不可再世也。麟经之晦,太史记之明,笔意虽异,然历历如鉴,昭显人心之力莫不深透。感曰:善无常蕴,恶无常戾,所观因果轮转,是非曲直,其源在心,其成败在时势矣。持心贵以明,持德贵以恒,持才贵以矜,至于进退周旋,上冲下覆,时也,非人所能驭,是故,明心矢志克己怀德者,堪为人杰耳。
今常闻人言,世风日下,余不以为然。如今之世,食货丰饶,纵崖州边陲之地,娱目悦耳爽口之类亦比比皆是,量中州繁盛必远出其右,更水陆交通,货殖疏畅,犹涓流之汇江河,湟波之下百类竞游,滔滔然泥沙俱现。非泥沙不尝有,洪流之弗激是也。食色贪欲人所固有,毋强自欺以灭之,高俊殊秀所以别于凡俗庸陋者,为其常能修身自省,守诚克妄也。
余自知不比古之贤能,所及者,识人善忍,怀才不伐已。隔海遥看,想九州烟尘似旧,来途既没,去路茫茫,欲谓恩师曰:贫贱富贵皆身外之物,唯愿存善于己并广施予人,能兀立浊流而初心不染,斯或足以不负师尊之教焉。
看罢,上官道长若有所思,半晌,将那张纸仍塞回原处,取了灯油,踱出门去,信步走到山顶。
此时正当八月中秋,在这谷物丰收,天青月明之际,各族各寨都有欢庆场面。夕阳沉入南海,海天一片嫣红,前山的黎家人今晚又有歌会,家家青烟袅袅,隐约望见男女老幼身着艳装,穿梭不暇。经过村子的上山小路上,有个人向山顶跑来,正是无为。
“师父,徒儿回来了。”无为此时已有二十多岁了,面目依旧清秀温润。
“无为,你又去村里了?”
“我……”无为笑着搔了搔头,“我练功回来后,帮人家摘椰子去了,然后人家强留我吃饭。”
“哦,胤明在哪里?”
“他一早就去了珊瑚海,说是去采珍珠,现在快回来了吧。要不我去海边看看。”
“不急,你若见他回来了,就让他来见我。”
无为答应了,一路小跑下山。
山坡之下,葱郁婆娑的椰林外便是白沙海滩。夕阳没入水中,绯红的晚霞浸染着天幕,融成一片霓彩。海面微风轻揉,退潮的水波在沙滩和礁石上冲刷出层层碎响。一只小船搁浅在沙滩上,不远处的礁石上坐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