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0:大家都聪明(1更)(1 / 3)
周诚开着车,夏晓兰就和杨永红聊天呗。</p>
杨永红总说自己笨,能考华清全靠一年又一年的复读,但夏晓兰真的觉得杨老大一点都不笨。</p>
以杨永红的出身来说,不仅不笨,还非常敏锐,要不能考虑到这些问题?</p>
“你说的是一个社会性的现象,我能知道的是这只是开始,土地是困不住农民的,以前大家是不知道外面的生活怎么样,一个人先出去闯荡,往往整个村的人都会心思浮动。”</p>
出去的多了,农民工就形成了规模。</p>
有需求才有产生这个群体,城市的建设需要“农民工”。</p>
不同的是离开老家进城谋生的年代不同,在城里里安家落户的可能性也更大。</p>
就像杨杰,他现在一个月拿三四百块,就不说转行去做生意,凭着自己努力工作,打拼个十来年能有机会在鹏城这样未来的一线城市买房。</p>
鹏城商品房价钱,到了90年代就已经是好几千一平方米了。</p>
但在商品房以外,仍然有大量略便宜的民房能让杨杰这样的打工仔下手。</p>
要是两口子一起努力,攒钱的速度会更快,也更容易实现在鹏城定居的目标。</p>
更别说八九十年代这一批外出打工的农民,有不少人自己就当了小老板,还有把生意做大做强成企业家的。</p>
千禧年后出门打工的,仍然还有机会定居城市,不要求一线城市,在二三线买房有希望。</p>
再往后几年就不行了,房价已经彻底起飞到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地步,全家人一起打工都赶不及房价上涨的速度……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房地产开发者,夏晓兰对此也毫无办法。</p>
高昂的房价,把精英留在一线城市,不是真正的精英,还没有家庭兜底,只能退回二线和三线小城。</p>
要夏晓兰说,想要走出农村,在大城市安家落户,还真的趁早。</p>
发财趁早,80年代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p>
杨永红十分惊讶,“那整个村都离开老家,真是没人种地了,土地怎么办,粮食怎么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