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刺杀卿子冠军(4 / 4)
面对赵国的求援,各国的态度非常值得玩味。燕王韩广没有御驾亲征,但他也没有袖手旁观,只是派出一员大将臧荼前去救赵。
而齐国的态度则变得更加复杂。齐楚两国刚刚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宋义被杀后,齐国与楚国的关系再次降到了冰点。齐国内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田荣一派不愿意支持项羽,主张按兵不动,但是田荣的副将田都却联合齐王建的孙子田安,悄悄率领一支军队擅自出走,北上救赵去了。
当燕国的臧荼、齐国的田都赶到了巨鹿附近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前来助战的张耳的儿子张敖。
陈胜战败后,因武臣自立而被陈胜扣为人质的张敖,趁乱逃出了陈都,他一路向北逃到赵国投奔父亲。死里逃生后,张耳为了培养儿子,便给了张敖一支兵马让他去收复代地(今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代,不久张敖便在代地站稳了脚跟。当他得知巨鹿被围时,立即从代地征募到一万兵马,启程救赵。
当张敖和陈馀汇合后,发现困难比他们想象的更严峻。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但见秦军的旌旗遮天蔽日,万乘之师浩浩荡荡,黑压压地驻扎在巨鹿城下。
他们的装备精良,铁甲闪烁着光芒,剑戟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眼的光芒。战马如风,奔腾的蹄声震动着大地,仿佛天地都被他们的气势所笼罩。在他们身后是数不清的战车、弩车、投石车等各种攻城器械,布满在整个战场之上。庞大的秦军如同一只怪兽,气势如虹,威慑人心。千军万马,气吞山河,此情此景仿佛当年秦灭六国重现。
诸侯们面面相觑,就连张敖也不敢轻举妄动去救他亲爹。此时张耳在巨鹿城内,焦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城中的赵军在苦苦等待中煎熬了两个多月,已经处于兵尽粮绝的境地。而陈馀就在巨鹿城北远远地观望,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张耳多次派人催促刎颈之交陈馀投入战斗,以解燃眉之急,然而每次都被陈馀拒绝了。
原来陈馀手头上仅有两万兵马,而秦兵十倍于己。陈馀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再看了看恐怖如斯的秦军,知道如果贸然进攻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他决定按兵不动,先保存势力,等其他诸侯国的救兵到了,再跟秦军决一死战。
然而张耳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他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张耳迁怒于自己的刎颈之交,他再次派出张黡和陈泽两位信使,冒死穿过秦军阵地去见陈馀。
张黡和陈泽见到陈馀后,就怒斥其道:“丞相与你是刎颈之交,生死兄弟。如今赵王与丞相被秦军围困在城中,随时有性命之忧,你都已经到了城下,为何不出手相救?”
作为战场上的领兵大将,冷静是必须的素质。陈馀好言相劝道:“以我们这么少的兵力去强攻秦军,这样做只能让士兵白白送死。我之所以不与秦军拚命,就是想为赵国留住一点血脉,有朝一日好为赵王和丞相报仇。如果今天就全拚上了,无异于羊入虎口,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面对强大的秦军,不仅陈馀不敢出兵,就连张耳的亲儿子也不敢出兵啊。然而张耳的两位信使不依不饶,步步紧逼:“现在战况紧急,人命关天。你若是大丈夫的话,就要言出必行,用生命践行自己的誓言,至于身后的事自有后人评价。你若没有胆量与秦军对抗,就让我们俩上!”
在道德绑架面前,任何反驳都是无力的。陈馀无奈地对天发誓:“按你们说的去做,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到了适合的时候,我一定会践行我的诺言。”
在两位信使咄咄逼人的要挟下,陈馀只得划拨出五千兵马交由张黡和陈泽率领。张陈二人也确实有骨气,他俩迎着夕阳,头也不回地走出大营,披挂上阵,率领这五千人马义无反顾地向秦军发起了冲锋。
士兵们的步伐沉重,每一步都像是在挑战死亡。前面的战士已经倒下,但后面的人仍在继续冲锋。一时间,巨鹿城外战鼓雷鸣,喊杀震天。没有人想要失败,但知其不可而为之才算是真的勇气。在人生中,有时候我们面对的情况是如此困顿和无望,我们可能已经做了一切能做的事情,但是结果却仍然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勇气不仅仅是奋力争取胜利,更重要的是知道何时放手,承认失败,面对现实,重新开始。
不过一个时辰,战场又重新归于沉寂,各国诸侯们再次见证了战争的可怕和残酷。秦军稳固地就像即将落下的巨大夜幕,无论多少兵马,无论多少豪情,都将被它的黑暗所吞噬。
整个战场上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息,没有了刚才的喧嚣和狂热,只剩下永恒的死亡和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