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拿着鸡毛当令箭(2 / 3)
当项梁听到陈王关注到偏远的吴地,还如此器重自己时,他感到受宠若惊,欣喜万分。项梁、项羽等人在郡守府门口下跪迎接陈王的使者,一时间气氛凝重而庄严。他们心中对于这位陌生的陈王充满了敬畏,但又对未来满怀期待。
召平用洪亮的嗓音大声宣读:“陈王诏曰:项氏叔侄,反抗暴秦,复兴故国,立下大功。今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任命项梁为上柱国。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项梁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激动,他无法想象,自己这个平凡无奇的小人物,居然能够引起如此高贵的关注,更何况还被赐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上柱国官职。他当场向使者表态,从这一刻起,自己将肩负起更加重大的责任,为陈王尽忠职守。
召平顺水推舟,接着又提了借兵的要求:“陈王请上柱国即刻渡江北上,共商破秦大计。”
终于得到了组织的认可!项梁满含泪水,站起身来,他郑重其事地接过召平递过来的印绶,当即激动地表态:“我一定不负陈王所托,万死不辞。”
在召平的鼓动之下,项氏叔侄在江东动员起八千子弟,开始渡江北上。历史走向有时候就是这么荒唐,如果没有召平的忽悠,项梁、项羽或许只是独守江东,那么往后的历史将会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
渡过长江后,项梁也得知了陈胜的死讯。他跟陈胜本来就没什么交情,所以并不想像吕臣那样与风头正劲的秦军死磕,为陈胜报仇。但项梁也没有戳穿召平的谎言,毕竟顶着上柱国的头衔还是拥有强大号召力的。于是他打着张楚的旗号,继续北上。
果然这个冒牌的上柱国头衔为他招到了许多反秦的盟友。随着越来越多势力的加入,这时,项梁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没有足够的人手,很难将这些不同的势力整合到一起。仅仅依靠他和项羽,这样的政治班底不足以支撑整个楚国的政治架构,项梁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政权组织体系。
如何迅速组建这个行政系统呢?
项梁想到了一个最原始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血缘。项梁没有听从召平向陈胜方向靠拢的建议,而是掉头朝着泗水郡下相(今江苏宿迁市进发。那里正是楚国项氏家族的聚居地。按照宗族成员之间的亲疏远近、长幼尊卑排序,是在短时期内迅速构建可靠政治统治的最有效的手段。
项梁和项羽来到下相,众多项氏族人纷纷响应加入,这其中就有项梁的兄长项伯,项梁的侄子项声、项庄,以及侄孙项他。项氏的族人迅速填补了军队里担任要职人选的空缺,项梁利用宗族势力彻底掌控了楚军的权力系统。
除了项氏族人,这时还有一位关键性的人物前来投奔。来者是一位年逾七十的老人,他叫范增,居鄛人(今安徽巢湖市,是个隐士。
在很多人看来,范增是个脾气古怪的老头,七十岁的年纪对于古人来说,已经算是高龄,应该是退休在家享清福的时候了。可是这位老先生可不这么想啊,他人老心不老,一心想着要出奇制胜,研究兵法奇谋,琢磨天下大势。他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有志不在年高”,他说,“姜太公都能在八十岁的时候辅佐周王,那我这个七十岁的老头子还有什么理由不奋斗呢?”
创业并非只是年轻人的专利,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范增再次点燃了创业的梦想。他在洞察时机,捕捉下一个风口,寻找合适的伙伴。路过范增老家居鄛的起义军队伍鱼龙混杂,然而无论是西楚的陈胜,还是东楚秦嘉,他们都没能进入范增的法眼,直到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梁的出现。
这个满腹奇谋的老宅男突然决定出山了。年过古稀的范增专程赶来投奔项梁。
范增一见到项梁,就对他倾囊相授:“现在打着楚国大旗的有两股势力,一个是东边的景驹,一个是西边的陈胜。不过在我看来,他们都不是楚国的正朔。你是项燕之后,楚地百姓十分信服。如今陈胜已死,张楚的权力真空,你应该旗帜鲜明地接过大权。当前你首要的敌人不在西边,而在东边;不是秦国的章邯,而是另一支打着楚国旗号的景驹和秦嘉。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楚。你只有彻底整合完楚国的全部力量之后,才有资格带领楚国人民对抗秦军。”
在秦末,打着楚国旗号的势力有两股:一个是以陈胜为代表的张楚,他的势力基本位于江淮地区,包含淮北、沛、陈、汝南、南郡等地,由于它地理位置相对偏西,因此也叫西楚;另一个就是景驹为代表的东楚,势力范围大致在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等地区。而由于召平的原因,项梁和项羽阴差阳错继承了西楚的衣钵,这也是项羽后来号称“西楚霸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