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郯子来朝:郯子是如何介绍古代官学文化的?(1 / 3)
当然,此时的孔丘与曾点的关系算是亦师亦友,互相之间彼此欣赏,在很多问题上往往意见一致。
一开始的讲学,孔子是开放式的。只要想听他讲学,谁都可以去听。这就是传道。
听孔丘讲的有道理,就多听几回。多听了几回后,就选择拜孔丘为师。
有了学生,孔丘就不单单是仅仅讲学了。
他对自己看重的学生,总是毫无保留地将相关知识倾囊而授,这就是授业。
此外,还要把大量的精力用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这就是解惑。
传道,授业,解惑,这便是师者。
孔丘成了老师,他渊博的知识让人们对他越来越尊敬,人们开始尊称他为孔子。
子,并非是儿子、公子的子,而是那个时候对人的尊称。
春秋时期,人们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尊称为子,如老子、孔子、墨子、荀子、晏子、管子等等。
孔子一开始的学生并不多,但听众不少。
孔子并不着急,他着急的是自己的学问还不够高。所以,只要有机会,孔丘就虚心向人求教。
这一次,孔子决定去拜访一个人,一个外国人,郯国国君郯子。
孔子以前认识郯子?
不不不,孔子听说郯子在国君面前讲了一番关于鸟官的理论后,对郯子非常神往,他决定就相关知识向郯子请教。
郯子这种东夷性质的诸侯,居然还有高深莫测的理论知识?
原来,公元前525年秋,郯国国君郯子赴鲁国朝见,鲁昭公依礼安排了酒宴接待。大家一边喝着酒,一边交流着国际时势。
鲁国执政上卿叔孙婼突然问郯子:“婼听说,少皞氏一直以来是以鸟为官名,这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