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二十岁的夏天(3 / 4)
用纳兰揆叙的话说,“用机子校准,比以往的雕版还工整呢”。更为难得的是,这批百来册的邀请函只花了一个上午就全印成了,只用了两个排字工人,旁的工序都是印刷机完成的。这个成本一算,八贝勒这么不管钱的人都笑开了花。这么精美的小册子,人工费才不到一百文。算上纸墨的成本,摊下来也不过三文钱一本。相比从前的十几二十文,那可是只有五分之一。
当然了,报到皇帝老爹跟前的时候,什么“名医大会邀请函”,只能算作小白鼠试验品,真正载入史册的、由铅活字印刷术第一次印刷的书籍,必得是儒家经典。就比如纳兰揆叙带到朝堂之上的书册,赫然就是六十册装帧精美的孝经和六十本包了封皮的论语,都是用御用的开化纸印刷而成,逼格更在所谓“邀请函”之上。
书不是什么罕见书,乾清宫朝会的大臣们不说人人都见过,只能说就连诸位大臣有些脸面的下人手里,都有这两本书的。纳兰揆叙献上来的这些,不过是字体更好看一些,空隙对得更整齐一些,印刷质量更稳定一些,夸一句“不愧是武英殿出品,就是皇家气象”也就罢了。
但是纳兰揆叙把印刷的时间成本一说,在场几个科举大佬就变了脸色。“孝经一文两千三百六十九字,排版由两名工人排了两个时辰,印刷半个时辰,三个时辰即完工。论语一书一万六千零四字,由四名排字工排了四个时辰,印刷不过一个时辰即完工。都只是这两天内的事情。且用铅活字可以拓版,臣已将孝经、论语两书的拓版保存,下回再印,就不必再排字,直接用拓版即可印刷。”
皇家精装书,往常都是限量版几套几套的,如今铅活字和印刷机一出,竟然两天内就印出了六十套,这还了得
李光地手都抖了,摸着书皮都有些出神,口中喃喃“怎么会这么快怎么会这么快等墨水干透都不止半个时辰吧”
然而他作为书本子里一路泡上来的汉人文官,哪里看不出这新书的用墨都与往常不同。不过李光地这些老狐狸不点破,自然有该出头的人来出头。
比如“慧眼如炬”的太子殿下。“这墨迹在光下有反光,可是用了油墨油墨不易干,尔等是如何做到半个时辰成书的”太子爷手里翻着新书,脸上的表情在高兴和阴沉之间反复横跳。
纳兰揆叙才不管太子爷是什么想法呢他大哥纳兰性德是个人人称道的完人,他这个老二可没有大哥那种本事,在太子跟前已经跟撕破脸差不多了。
“回太子爷的话,这可是臣等数月研制的新秘方,其中添加了一味传教士带来的药材,才成了这能够速干的新油墨。”
其实就是加了点洋酒,借助酒精去调整油墨溶剂的挥发性能罢了。真正加速油墨干燥的还是在印刷机里加了一个高温烘干的部件。不过这样子的机密纳兰揆叙可不想跟太子说,不误导说油墨被菩萨开过光都是他对太子爷的友好了。
不过纳兰揆叙的借口太过合理,新技术出来嘛,有秘方再正常不过了。在场众人都没有怀疑,就连康熙爷自己,详细的技术汇总还没看呢,也不觉得纳兰揆叙在胡诌,当场就夸道
“揆叙真成此术,与教化有大功,朕记得你身上还没有爵位,就加封一个云骑尉给你,同时擢掌院学士,主管推广铅字一事。传教士白晋、张诚,辅佐成事,衷心可嘉,赏银五千两,赐京中宅地一座,准其修教堂自居。”
好家伙,众人直呼好家伙揆叙作为纳兰家的老二,一直被前头大哥的光彩掩盖,最缺实权和爵位,皇帝就给了实权和爵位。法国传教士们来京这么多年,心心念念想要修一座自己的教堂,这就给批了土地和建筑经费。而且还指明了要推广铅字,这要不是这些人跟皇帝事先说好了,鬼都不信哦。
老狐狸的李光地、张廷玉带头跪地高呼“皇上英明,文治昌盛”且不说这两位在皇子党争中站中立,这时候奉承起康熙来半点心理压力都没有。再说了,读书人出身的,打心底里认为推广铅字是一件好事。
有人带头了,再加上“降低书籍成本、推广文教”这件事真没什么可以挑刺的,就连索额图都跟着呼了几句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