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篇,天才马谡为什么不堪大用(1 / 1)
三国时期诞生了许多的能臣武将,他们也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三国后期的蜀汉阵营中却有这样一个人,他被经常被人称之为天才,诸葛亮甚至视其为自己的接班人,可就是这样的一位人才,刘备在临死前却郑重嘱托此人不堪大用,这个人就是马谡。
马谡(公元19年-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蒋琬称赞马谡为“智计之士”。马谡最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入蜀,是蜀汉阵营中荆州派。曾经担任过绵竹、成都令、越太守。刘备死后被诸葛亮任命为参军随军北伐,可以说深受诸葛亮器重。也说明了马谡确有才华,绝对是当时蜀汉阵营中的佼佼者,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刘备却说他不堪大用呢?
马谡自幼熟读兵书,跟随诸葛亮多年,经常在一起讨论军国大事,二人可谓是亦师亦友。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讨伐雍闿,马谡送行数十里,临分别的时候诸葛亮还要他为自己计划了讨伐。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短兵相接为下的策略,诸葛亮听后非常满意。
不久后诸葛亮斩杀雍闿,并用攻心之计七擒孟获,使得南中人心服口服,从此南中归服,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南方再也没有过叛乱发生。
到了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大军北伐魏国,下令命赵云、邓芝二人作为疑兵占领箕谷(今陕西汉中北,自己则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对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境内展开突袭。当时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将领,许多人讨论时都认为应该用这些将领作为先锋,但诸葛亮并没有听取众人的建议,为了提拔马谡,任其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
魏明帝曹睿得知诸葛亮率大军北伐后,马上派出大将张颌总督各路军马前往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阻击马谡。而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临行前的作战部署,按照诸葛亮的部署,马谡应该在当道险要的地方安营下寨,可是马谡却认为这样不妥,于是改变了计划,把军队驻扎在了南面的小山之上。
他的理由是街亭地势过于平坦,如果在街道中间下寨肯定挡不住魏军的冲击,而驻扎在山上就可以居高临下,魏军来的时候既可以放箭射击,又可以率军俯冲魏军,而且山上易守难攻。马谡对自己的这一部署那是非常的满意啊!可是他忽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山上没有水源,而且部队调度混乱。马谡的先锋王平曾多次劝说,但马谡完全不为所动。
直到张颌率军赶来,看到了这样的部署都觉得可笑至极,他直接下令截断了山上的水源,包围了马谡驻扎的山头。等蜀军军心大乱时,张颌这才下令进攻,蜀军被打的四散奔逃,溃不成军。也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错误导致了诸葛亮大军没有了落脚的地方,几乎被张颌大军冲垮,马谡也因此事被诸葛亮下令斩首示众,年仅三十九岁,也就是“挥泪斩马谡”的由来。
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为他吊丧,并痛哭流涕,善待了他的一家老小,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那么为什么从军十几年的马谡会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呢?这主要是因为马谡以前都是在南方打仗,而南方又多为丘陵地形,水源多在山上,自然不容易被截断,而且啊,南方土壤大多为带有粘性的红壤,更有利于士兵向下冲锋。可是街亭不是南方啊,这里的水源在山下,很容易就被张颌给截断了,而且街亭地区的土质松软,这要是往山下冲锋,一脚踩错了那得摔的多惨呐!
所以啊,马谡在南方使用的策略,到了北方就完全行不通了,马谡这家伙虽然熟读兵书,但是把书都给读死了,不懂得活学活用,根本不懂得变通,更不会因地制宜,说白了只会纸上谈兵,照着书本上的东西生搬硬套,丢开书本就是文盲一个。
其实这一点刘备早已经看透了,所以他在临死前才叮嘱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不能重用,可惜的是诸葛亮太喜欢马谡的才华,根本就没把刘备的嘱托放在心上,这才有了街亭之败的惨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