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共和国与皇帝(二十三)(3 / 3)
面对这些质疑声,帝渝也懒得解释。
人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多说无益,一切还是要靠实力决定。
共和国实力不如唐帝国时,辩经一万遍也没意义,只会被嘲讽,当共和国实力远超唐帝国时,不需要共和国去辩经,中原的世家士族们,会主动为共和国辩经。
“让他们说,让他们骂,不用管,只要逮捕跳得最欢的几个头目就行,杀是杀不完的,这种事,解决不了,除非共和国能够彻底粉碎唐帝国。”
有【林贽事件】的教训,燕国的统治阶层对于思想舆论上的应对办法也更加成熟。
完全不管是肯定不行的,但单纯依靠杀戮,则是治标不治本。
惩罚跳得最欢的,警告跳得一般的,无视小苍蝇。
“慕唐者”们,除了想要影响共和国的正常利益外交,还想要影响历史记载。
比如在一些自称有风骨的书生写的书里面,重新讲述了一遍他所认为的“平壤战役”。
在他的书里,燕国在平壤战役惨败,损失四十万大军,而唐军则是大获全胜,斩杀四十万燕军,自身损失只有几百。
之所以唐军没有乘胜追击、一举灭亡燕国,则是因为大唐是文明仁义之师,不忍心苍生涂炭,故而在战胜后主动撤兵,希望燕国百姓能够免受战乱之苦。
《探索平壤战役的真相》一书在共和国文人圈非常流行。
虽然有平壤战役的亲历者,讲述真正的真相,其实是燕女皇大获全胜,斩杀二十万唐军,唐军主力丧失,不得不谈和停战。
然而,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对于这些平壤战役亲历者的解释,没人相信,人们反而更加愿意相信书籍上的那些文字。
平壤战役结束才二十年,就有人开始探索“真相”了。
当共和国实力太弱时,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哪怕抵抗侵略也是错的,会被认为是在固步自封、排斥文明。
当共和国实力太强时,无论做什么都是对的,哪怕侵略别人,也会被认为是在传播文明、帮助别人进行汉化/燕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