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建设(十二)(3 / 3)
这个袁宜就是袁术的外孙,当初袁术的公主被王家绑走以后,便在桃花港跟一个工匠成家,那个工匠死后,袁公主改嫁,并且让自己的儿子跟自己姓。
袁宜今年已经五十岁,是桃花港排名第二的工匠,至于第一,那自然是工匠尚书马钧。
由于创造出新式琉璃,马钧和袁宜二人都受到了重赏,马钧获得一千万钱,袁宜获得三百万钱,其余参与制作的工匠也都各自被赏赐十万钱。
这一举动,自然又引起了家族内一些儒学化家族子弟的不满,作为孔孟之道的传承者,如今自己的家族居然这般重视一群墨家工匠,实在是离经叛道,这是他们难以忍受的。
多次有儒士子弟提议取消工匠和医者的优待,并且学府内禁止教授航海、工匠、医学等,所有人都应该全心全意学习孔孟圣人的大道理。
不过,这些建议都被尚书令王霸无视了。
因此他们又找到家主吕玲绮,想让吕玲绮重振儒学,但吕玲绮也是敷衍几句,作为外姓家主,她不想太折腾,一切都听从家族议会的安排,非常老实本分。
这种小插曲暂时没能影响王家重视医学和工匠技术,马钧等工匠在研制出新式琉璃后,又转而继续研制起各种攻城守城器械,这些发明同样可以过得大量赏赐。
光是靠着各种发明创造和工程建设,马钧就积攒了三亿五铢钱的资产。
这已经是一笔恐怖的巨额财产了,毕竟袁赵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是三十亿五铢钱。
这三十亿五铢钱里,有两亿用来给燕侯王家交辽饷,剩下的二十八亿里,光是军饷和官员俸禄就需要消耗二十亿,最后剩下的八亿里,全部都用来维持皇亲国戚后宫嫔妃们的奢靡享受。
本来辽饷是十亿的,但袁赵毕竟没有统一天下,也没有足够多的人口,因此在交了几十年后,差点因为辽饷破产,所以司马懿重新恢复辽饷后,就跟燕侯王家进行了商谈,那就是“以人口补辽饷”。
以前,袁赵每年支付十亿钱的辽饷,从三年前开始,袁赵每年只支付两亿钱的辽饷,外加每年支付八万青壮年人口。
也就是有八亿辽饷是用八万人口来偿还了。
考虑到帝国确实财政紧张,而且甘蔗岛大部分地区已经开荒完毕,只有那些山沟沟里的地方开荒成本太高,所以暂时没有对那些山沟沟地区产生兴趣,现在王家又开启了对更遥远的水果岛的开荒,需要的人口量非常巨大,因此王家也就认可了司马懿的这个新辽饷。
朝廷把自己的自耕农卖给自己的封臣,从而偿还债务。
朝廷省了钱财,可以留着钱财给王公贵族们享受,王家也获得了人口,可以运输人口去“水果岛(吕宋岛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