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大儒王溤(八)(3 / 4)
整个凉州都乱成了一锅粥,不仅有民族矛盾,还有阶级矛盾。
羌人首领和汉人起义军领袖相互合作,一起在凉州攻城略地。
而凉州的那些自认为很有风骨的士人们,在听闻羌人联合底层汉人造反后,直接就带着这些年在凉州收刮的民脂民膏跑路了,留下一些还忠于朝廷的关西武人保护城池。
如果城池保住了,那就是关东士族在雒阳远程指挥的功劳,如果城池保不住,那就是关西武人无能,丢失城池的责任都是关西武人的!
当王溤来到城墙上时,看到的是城墙下数以万计满脸仇恨的羌人,以及面黄肌瘦的汉人百姓。
朝廷在剥削时不会刻意区分被剥削者的民族,无论羌人还是底层汉人,都只是朝廷眼里的耗材。
守城的武将,一个姓马,一个姓韩,都是当地的小地主(小豪强出身,家里有几十个佃农,几百亩地这种。
这种小地主出生的人,如果是前汉,其实地位还是不错的,前汉的阶级固化还没现在这么严重。
但是在士族崛起的刘秀建立的大汉,即便是小地主也属于被士族们剥削的对象,小地主在士族、宦官、外戚们眼里不过是大一点的耗材。
“先生,您怎么来了?快回去吧,这里太危险了!”姓马的那位关西武将这般劝道,他自称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
不过自称这种事,听听就行了,不要太当真,琅琊王氏还自称是王长炯的后代呢,不是吗?
“读书是为了天下苍生,如果不能为天下苍生谋福,那么读再多书也是白费,我作为一个读书人,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退却呢?”王溤很是倔强,站在最前方想要阻拦叛军攻城。
“如果读书人都像您这样,老百姓又怎么会饥荒到造反呢?”一旁的韩姓武将摇摇头,他见过太多关东士人了,即便是汝南袁氏他也有幸见过,起初他也以为士人都有一种名叫“文人风骨”的东西,后来接触得多了,他才发现,这些士人除了比普通百姓更有文化,其实没什么区别,他们跟普通人一样有着各种人性弱点,比如贪婪等。
即便风评极好的汝南袁氏,这位韩姓武将也见过,可汝南袁氏也跟普通士人一样搞贪污腐败、土地兼并,这让这位韩姓武将一度感觉自己的白月光没了,塌房了,他没想到自己仰慕的偶像-汝南袁氏,也不过如此罢了。
当王溤站在城墙上时,所有的叛军都停下了脚步。
叛军的羌人首领和汉人起义军领袖,都曾经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朝廷的苛捐杂税中艰难度日。
但王溤来到凉州后,每日讲授圣人大道,依靠着自己在王家偷偷学习的一些农耕放牧知识,教导汉人百姓更高效率地农耕,教导羌人百姓更高效率地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