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大儒王溤(七)(2 / 3)
这位少年生得俊朗,唤名董君雅,是颍川郡纶氏县的一个豪强子弟,家中有三十来个佃农,几百亩地,一家人勉强能能读得起蒙学书,能够做到识字,家中子弟虽算不上什么士人,但好歹也是能看懂文字的寒门子弟。
他的父亲是县里的主簿,在王溤路过颍川,并且在颍川顺便讲授经学时,有许多人都去旁听,董君雅便抓住这个机会旁听。
王溤主张有教无类,无论是士族还是豪强,哪怕最底层的老农民,都可以前来旁听他的经学讲道。
虽然用来识字的蒙学书籍,哪怕富农都买得起,只有普通平民才买不起,但那些真正的儒家经学,要么价值千金,要么是别人的祖传,外人要么有关系、要么一掷千金,否则是不可能接触到这些儒家经学的。
而接触不到儒家经学,就意味着不可能通过察举制做官,这一辈子最多就是个吏,运气好可以通过参军获得军功转型为官。
因为经学是察举制门槛。
首先你得懂经学,才有资格成为察举制的目标人群,成为察举制的目标人群后,太守再从众多目标里挑选一个家世背景上等的察举制到朝堂上当官。
也就是说,如果不懂经学,那么连察举制的门都进不去,就更别谈送钱之类的了。
首先得懂经学,进了这个儒家门槛,然后才能靠送钱或者用自己的家世背景,从而让太守察举制自己。
要不然的话,光是送钱你都找不到门路。
然而,经学哪是那么容易获得的。
即便是富商家族用钱买来了一些经学书籍,那也得有人讲解才行,不然光有书籍,却看不懂上面那些句子的意思,而且你肯吗,买,别人也不一定肯卖。
毕竟不是谁都有辽东王家那个胆子和运气,能够靠抢劫获得经学。
可是能够讲解经学的大儒就那么些,他们每个都很忙。
因此,当王溤路过颍川进行免费的经学讲授时,瞬间便人山人海,数不尽的豪强子弟和贩夫走卒拥挤在草地上,大概有两三万人,后面的人其实已经根本听不到王溤说的话,但他们依旧要拥挤过来,只为将来有一个炫耀的资本,以后见了别人,也可以无比自豪地吹嘘道:我曾经在大儒座下听讲经学。
两年前,邓太后逝世,按照大汉特色,皇帝联合宦官对邓氏外戚发动大清洗,邓氏一族死的死、关的关。
这种经典剧情,大家也都习惯了。
除了比较鸡贼的王氏外戚,捞完钱就及时跑路,让别人上台背锅,从而保全了家族,其他外戚家族都太贪心了,想要永远保住自己手里的权力,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宦官蔡伦曾经害死了皇帝的生母,以前是有邓太后保着,所以皇帝也只能隐忍,随着邓氏外戚倒台,蔡伦知道自己肯定会被掌权的皇帝刘祜处死,为了防止皇帝刘祜对自己酷刑伺候,造纸术改良者蔡伦选择服毒自尽,不给皇帝刘祜酷刑自己的机会。
皇帝刘祜听闻蔡伦服毒自尽后大怒:“朕本来是想要将伱蔡伦五马分尸的,真是便宜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