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百年山东(十二)(2 / 3)
新的“开荒法”明确规定,只有犯下死罪或流放罪的人,才可以被贬为开荒奴隶,其余定罪不可以强制开荒。
为了与贵族代表进行区分,平民议会的代表们,也被称之为民意代表。
黄宗羲成为了燕国民意代表之首,有权亲自审阅尚书台的公文,如同九卿一般。
也有一些贵族不满,但这次改革还是充分照顾了贵族的特权,只不过以前贵族可以随便惩罚民众,现在贵族惩罚民众后,民众有权花钱免罪,同时有权提出异议,仅此而已。
如果是没钱的百姓,那自然跟以前没区别,该怎么被压迫还是被怎么压迫。
燕忌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一边稳住贵族的不满情绪,一边满足行会们的要求。
作为夹在贵族和行会中间的他,需要小心翼翼处理每一件事,绝对不能让内战再来一次。
老子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便是这样的道理。
并不是燕忌想要这样的制度,是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让他不得不选择这样的制度。
是秦国内忧外患的局面逼得秦孝公不得不以商鞅之法治国,而不是秦孝公一开始就真的有多么喜欢商鞅之法治国。
面对行会的利益代言人黄宗羲,有贵族向燕忌建议,直接把黄宗羲杀死。
但是被燕忌拒绝了,这并不是他对黄宗羲有什么独特的感情,而是他明白黄宗羲不是关键,关键是燕国内部已经发展起来的大大小小行会势力。
每个阶层团体都会有自己的喉舌、利益代言人,杀死一个黄宗羲,行会们也会选出一个新的黄宗羲来为他们代言,而且有了前车之鉴,新的黄宗羲将会更加隐蔽、更加难以对付、更加难以合作。
愚蠢的统治者只会动用权力杀死反对者,高明的统治者懂得利用权力来与反对者合作,慢慢地把反对者潜移默化。
杀死林贽,或许是燕国最大的错误。
林贽活着的时候,大家都当他是小丑,可是等到林贽被王家杀死后,他仿佛成圣一般,被许多人崇拜,他的思想也被逐渐传播开来。
又一个月后,燕忌被贵族议会选举为新一代燕君,并且重新制定国策。
新的国策总体而言是战略收缩,首先是暂时放弃山东道,全力休养生息,其次是在辽东北部建造更多堡垒和瞭望塔,对高句丽采取防御战略。
不过防备高句丽也只是顺带的,燕忌以及燕国贵族们,依旧把山海关建设放在了国防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