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我就是来卖酒给你的(1 / 3)
堤墙建好,新洞窟挖掘排在开头。王秉正把烧坊的事情向左钧和带头的酒工伙计做了交代,就打点行装,雇了辆车,带着王法天出发前往龙安府辖的彰明、江油、石泉等地。
此行目的有两个,卖酒和教王法天卖酒。
两年多时间在烧坊打磨,酿酒的工艺及流程王法天已然掌握。如何卖酒,也是他必须掌握的技能。
出发前,王秉正带了几坛用新制荆条酒坛盛着的酒。自增加烧坊产量以来,王秉正定制了更多这种酒坛。未雨绸缪,他知道将来要大量卖酒,这种酒坛是最合适的装运工具。
铜牟镇那间篾匠铺,现在主要的生意就是给谪仙烧坊做酒坛。鉴于王秉正的诚信和巨大需求,篾匠主动将每个酒坛的价钱降到了八十个铜钱。王秉正明确表示,这种酒坛,篾匠做多少,谪仙烧坊就要多少。
出门带的酒,以谪仙烧为主,占六成。与很多生意人一样,王秉正开烧坊买卖是为赚钱。但又与许多生意人不一样,在王秉正和左钧的意识里,做买卖又不只是为赚钱。太白醉的品质好,利润很高,就会让很多寻常的好酒之人望而却步。谪仙烧利润较低,价钱亲民,所有人都能买来喝。
在左钧的影响下,“酿百姓喝得起的好酒”,是王秉正重建烧坊后逐渐形成的一种理念。所以,他最希望大量售卖的,还是谪仙烧。
选择彰明和江油方向为出门推销的第一组目的地,是因为王秉正心中有一个情结。自打他童年随父亲做酒,家里的烧坊就一直叫“谪仙”。而且,打小他就知道,“谪仙”即是重度嗜酒的诗仙李白。如今定根铜牟镇,与谪仙故里近在咫尺。能把自己的酒卖到真正的谪仙故里,用以表达对这位大诗人的敬仰,是王秉正一直以来的梦想。
以前在凤翔,烧坊卖酒诸事皆由义兄李有德承担,王秉正只管酿造。虽也听李有德和父亲谈论过一些卖酒收账的技巧,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
王秉正相信一句古话,“好酒不怕巷子深”。基于对当地烧酒品质的了解,对自己的酒,他的底气十足。这次出门,他想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酒。卖多卖少,他并不担心。
离开铜牟镇,到绵州府用了午饭,了解了一些绵州城酒市的情况后,王秉正父子当天下午就赶到了彰明县的青莲镇。
几年前他到过青莲,但当时是为陈于珍寻亲,时间紧,心情也不闲。对这一方养育了伟大诗人的沃土,他只有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感受,并没有特殊的了解。这次,他想静下心好好感受一下这个被诗意浸染的小镇。关键是,他要把自己酿出的好酒,卖到谪仙太白的家乡来。
领着王法天,王秉正在青莲镇流连。既为怀古凭吊,也为寻找一家商旅之人集中,有品位的酒楼。
几番观察对比,他们最后走进了一家叫太白居的酒楼。这酒楼人来人往,不仅热闹,而且出入皆为衣着体面的大雅之人,远非一般的贩夫走卒可比。在青莲故居,王秉正只想卖最好的太白醉。唯有如此,才不会辜负诗人之盛名。
虽这家太白居酒楼也同兼食宿,但走进酒楼,却不嘈杂。王秉正一行先安顿住下,洗漱一番,换了整洁衣服,到酒楼上要了雅间,安排下酒菜。
如王秉正的判断,太白居酒楼在青莲古镇算得上是最好的酒楼。环境幽雅,设施一流,凭着较高的价钱,把很多寻常的消费者都挡在了酒楼之外。酒楼的客人多以官绅士子、商贾人家为主。为了对得起酒楼的价钱,酒楼的各类食材和烹饪甚是讲究。所售酒水,无论是米酒还是烧酒,都是当地所能进到的最佳上品。特别是烧酒,更是出自当地名优烧坊内存储一定年份,已经充分熟化的品类。
“你家酒这么难喝,咋对得起太白居这块招牌!小二,把你们的掌柜叫来。”席间,王秉正故意找碴发飙。
正在晚饭当口,掌柜正在柜台里拨拉算盘,算计当天的进账。听到伙计禀报,有客人找酒的麻烦,掌柜相当意外。
他放下手中活计,一路小跑到了王秉正所在雅间。“客官觉得哪里不对?”掌柜赔笑问道。
“酒难喝!”王秉正装作不悦。
“可否让我尝尝?”生意之人,掌柜非常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