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5战 昏招(2 / 2)
而且上海左边是长江口,右边是杭州湾,形成‘凸形边境’,日军可以充分发挥其占绝对优势的海空军,从上海两侧的长江和杭州湾登陆,实施战略包围。
从地利上讲,上海根本就不是中国军队适合决战的地方。
其次,由于当时上海是国际大都市,西方列强在上海都有租界和很多在华利益,他们必然不愿意看到上海被打成一片废墟,对中国军队主动挑起在上海的战争自然就百般阻扰和抗议。
而当时民国的羸弱状况,又不敢得罪这些西方列强,导致我用兵时束手束脚,不敢越租界一步。甚至出现由于西方列强的抗议,导致我最好的进攻时机被延误,从而让日军获得宝贵喘息之机的情况。
从国际支持的角度看,这些西方列强却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中国人民的死活。不但没有对日军侵略中国的行为进行干涉,反而阻挠我国在上海对日军发起攻击,甚至还提出把上海设为不设防城市。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人和也不在我。
再次,既然国家抗战的整体战略已经确定是打持久战,就是考虑到了日军的强势和我国与日本国力的差距,那在战场上就要稳重用兵,在打击敌人的同时,还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存我方的有生力量,以待长期抗战。
但是校长你居然在战争一开始,就将全国精锐都调集到上海与日军决战,这是几个意思?哪是决战的时机吗?
所以我方也没有占住天时。
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没有占到,你还决战个毛线,这不妥妥的昏招么。
而且,校长在淞沪会战中,不仅仅是在战略思想上出现巨大错误,就是在战术布局上也是昏招百出。
首先,将重兵全部集结在淞沪一线就是一大败笔。
要知道,越是临近长江口,日军的海空军优势就越大,不但飞机的飞行距离短,起飞频率增大,而且很多战场都在日军军舰大口径舰炮的射程范围内,而我军又缺乏反制的手段,完全是将我密集的兵力暴露在日军的重火力之下。
很多中国精锐部队,就连日军的面都没见到,就损失大半。
最惨烈的例子就是,由最精锐的桂军组成的21集团军6万官兵,就在日军炸弹和炮弹组成的火网中,仅仅七天时间就基本伤亡殆尽。
要知道,21集团军可是集中了桂军中最精锐的第7军和第48军共6个师的兵力,特别是第7军,曾经在北伐战争中获得过“铁军”的称号,放眼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