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智慧(1 / 3)
孙子兵法的智慧
1、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虚实篇》中的内容。本人认为是最经典的名句。故把他排在第一位。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其实,这句话的含义远远不止这些。他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时刻冷静科学地分析当前的局面。对局面的微妙变化都应当了如指掌。只有根据局面的变化而不断改善应对方式才是最好的策略。这个精神在战术层面上显得更为重要。不管是商战,还是兵战;不管是交友、还是创业;不管是竞技,还是谈判。时刻保持对局面的透彻分析和针对性的应对是每个决策和行动者必备的素养。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也攻其所必救’。
2、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篇》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把他放在第二位是有道理的。这样的思想对于战争的理念达到了一个顶峰层次。不管什么斗争。就是全面胜利都不是最好的结果。只有不战而使对方心悦诚服才是最佳效果。这是战略层次的顶点。也是老子某些思想的典范。在商战、交友、及竞技中。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征服对方的心。让对方心诚、心服到骨子里。这种效果自然是最高境界了。
3、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势篇》。〔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之所以把他排在第三位。是因为后来唐太宗与李卫公(李靖问对。专门对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做了探讨。而且水平极高。把‘正’‘奇’的辩证关系阐述的相当透彻。指出了有时看似‘正’实质却是‘奇’,有时看似‘奇’他却是‘正’。‘正’可以转化为‘奇’,‘奇’可以转化为‘正’。“奇正相变,循环无穷”,归结到一点,“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虽然用兵在于出其不意,但在预备阶段却应该“教正不教奇”。可见李靖对于兵法之变,谙熟于胸,难怪他一生能有战无败呐!“教正不教奇”。也正是我们事业和学业应当坚守的道理。只有‘正’通者才能出‘奇也’。
4、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谋攻篇》其名声虽大,但是也只能排在第四位。核心就是要求斗争者要通晓敌我情况。这是对情报、资料的高要求。当然,这也是非常正确的。
5、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是兵法中第一篇《计篇》的名句。〔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攻击对方的方式既要找到对方没有物质准备的地方,更要找到没有心理准备的地方。如果二者都能找到。必然有丰硕的成果。所以不但要研究对方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要研究和推测对方的精神条件。也就是对方的策略、战术、方案。只有在这些策略、战术、方案中找到对方没有顾及到的地方。斗争胜利的可能性才更大。这个名言从反方向思考就是自己要准备充分,考虑周全才不会被对方攻击。
6、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这是兵贵神速的理念。是第二篇《作战篇》。〔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即作战只求胜利,作战久了会挫伤战士士气,进攻敌人的城池也会缺乏战力,国家的经济也会受到巨大的消耗,其他国家也会趁虚而入。所以为求用兵精巧而进军缓慢,最终胜利的战例,从来没有听说过。
历史上无数的战例也证明了这点:
二战初,德国凭借闪电战所向披靡,横扫当世号称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国。在侵略苏联前期,也是进军神速。但是进入苏联腹地,却由于战线拉的过长而陷入持久战。长期的持久战消耗了德国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生产力(当时德国军工生产的武器近3/4用在了苏联战场,苏联战场的军队占总军队人数的2/3并最终导致了战事的逆转。同样在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指挥官南云忠一为了让攻击美国舰队的轰炸机有战斗机的掩护,而让整个航空战队推迟了5分钟出发。而恰恰在这5分钟里,美国的俯冲轰炸机趁虚而入,一举击沉日本3艘航空母舰,彻底扭转了战局。这是非常好的反例。
所以有人指出‘胜利并不是属于力量强大的一方,而属于善于把握时机的一方。’——陶珏铭(一位现代战争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