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讨逆·其二(1 / 2)
刘备进驻阴陵之后,便蛰伏了下来。光凭他一人,可干不过寿春那位仲家帝。涂山一战,已经向全天下,证明了他刘备的能力,余下的便是张燕与孙策的舞台。
可惜的是,刘备这一等,便等到了建安三年的春天。
……
建安二年,丹阳县,孙策在接受了乌程侯的爵位后,大赞了一句“曹司空深得吾心。”其后,便开始收复丹阳北部的诸县。
而等到了建安二年冬,孙策已饮马冷水河之时,被命为扬州刺史,主掌讨伐袁逆之事的张燕,却还窝在平舆,迟迟没有动作。
冬十二月,完全丧失耐心的孙策乘着楼船,沿着冷水,来到了冷水河西岸的宛陵边上。
宛陵这个名字,在后世并不为太多的人知道,可它后来的名字,却很是响亮——宣城。大名鼎鼎的千年寿纸——宣纸,便是产自这里,往南的泾县。
后世同样大名鼎鼎的湖笔,其工匠们的前身,便是为了躲避元末战乱逃亡至湖州之地的宣城百姓。
而此时的宛陵,却并不出众,富不过北部湖熟,威不及泾县之地。徒有郡治之名罢了。
宛陵的城门前,孙策越众而出,看着城楼上束着银须极为儒雅俊朗的宛陵守将,遥遥的抱了抱拳,道:“桥公,别来无恙吧。寿春一别,已两岁有余了。”
桥蕤看着这个姿容出众,曾令自己动了嫁女念头的年轻人,顿觉世事变迁,一别经年,再见,已是强敌。
“伯符此来,不是为了寒暄吧。如今我两各为其主是敌非友,想要这宛陵城,把本事摆出来便是,何来如此之多的废话。”
“在寿春之时,策多受桥公教诲,公乃仁善长者,明智之人。今天子尚在,袁公路却妄自称帝,已成董卓第二,天下共讨之,公何以附逆行不义之事。”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桥家人丁单薄,世受袁氏恩惠庇护。若陛下认为其应该称帝,那么桥某便豁出此身,奉陪到底。伯符若认为自身秉大义而行,纵兵来攻便是,桥某接着。若想要桥某开城投降,痴心妄想罢了。”桥蕤说完,不再理会孙策,整军备战。
“可惜了如此忠义之士。”孙策叹了口气,随后,下令攻城。
天,极寒,却寒不过人心。硬顶了孙策的狂攻近十日,如今,桥蕤却失了所有主动,成了瓮中之鳖,困守一地。只因他一手提拔而起,被安排屯兵昭亭山以作策应的副将,在孙策的游说下,不到半日,便投了敌,其后,还跑来劝说桥蕤投降,被桥蕤狠狠的骂了回去。
恼火的桥蕤却忘了,这位副将,乃是九江阜陵人,今年旱灾最为严重之地,便是阜陵周边。而桥蕤的麾下的士卒,多是攻打广陵之时,从九江之地招募而来。
夜,冰凉的月光照耀下,东城防守的士卒打开了城门,迎了孙策军进城。本已睡下的桥蕤,被亲卫头子扒拉起来,架着往南门逃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