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7章 不能让穷表弟吃亏(2 / 5)
而在华夏文化覆盖的区域,那自然就更不必说了。
不过,和锅内的一些评论家持有相同观点,锅外的汉文化研究家们多认为,在当时男性主导的文士圈子,李清照的性别遭到放大对待,导致她的作品也是处于被诠释得较为单一面向的状态:只强调她软弱,表达对丈夫的爱情,符合传统女性品德的凄凄惨惨戚戚的一方面。而忽略她有见识、有志向的铿锵玫瑰的一面。
比如宋代王灼的笔记就很典型,既赞许她“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又评价她“晚节流荡无归”。
李清照的才华无法脱离性别和所谓的名节被加以评判。
人们一度无法接受这种“有失节操”的再嫁行为,甚至还引发一场否认再嫁、为才女雪耻辩诬的学术运动。
这些对李清照无疑是很不公平的。
李清照并不是明清学者和文学评论者笔下的那个脆弱、孤单、寂寞、成天思念丈夫的女性形象。
她的个性颇为争强好胜。比如李清照在《词论》中逐个点评了北宋一些重要的词人,甚至不乏批评之辞,这就很能反映李清照的性格特点。
华夏各朝有不少有名的女性文人,包括李清照的同时代也有一些女性文人。
可大致分为三类,即歌妓、名媛和闺阁文人。
而李清照不能归类于以上三类中任何一种。
李清照是罕见的有鲜明自我创作意识的优秀文人。
在当时,歌妓会写词,上流社会的闺阁妇女或名媛也有一些作品,但是,这些都是比较偶然的情况,并不是她们生活中要紧的事情。不少词作,往往写则写矣,但事后被销毁了,这些女性作者并不打算让自己的作品被别人看到。
女子无才便是德嘛。
而李清照却不一样,她把文学创作视为生活中最要紧的事情。
固然她从未有过自己是文学家之类的说法,但她对于自己的文学创作是很积极的,对于自己创作者的身份也有自觉意识。
锅外影评家们很赞赏的表示,华夏新拍的这部《李清照》,很客观公正的塑造了这位女性文学家的形象。
其实,钱宸也没太过多的考虑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