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篇 黄花夹竹桃 | 竹叶桃果金杯花,产于热带美洲(1 / 1)
219年5月,在新加坡滨海南花园游览时见到黄花夹竹桃,之前没有见过。较之常见的夹竹桃,它的叶子细些,密集一些。花黄色,开得有些拢,杯状。
黄花夹竹桃,原产地为美洲热带地区。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省区已引种栽培。
关于黄花夹竹桃引入中国的时间,台湾出版的《杨氏园艺植物大名典》这样记载:“191年田代氏由日本引入台湾。”关于引入中国大陆的时间未找到相关记载,查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有colevinesn于1917年8月28日采集于中国广州的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由此看来,上世纪初我国即已引种了黄花夹竹桃。
1918年初版的《植物学大辞典》收载本植物,拉丁学名为“thevetianerifolia,juss”(thevetianereifoliajuss、thevetianeriifoliajuss为thevetiaperuviana(pers)kschum的异名,不知《植物学大辞典》的拉丁学名是否有误,释文为:“夹竹桃科之一种。热带阿非利加原产。叶似夹竹桃。花为漏斗状,黄色,有褶襞,香气颇高。名见热带植物奇观。”释文说原产于非洲,不确。因说“黄花夹竹桃”之名出自《热带植物奇观》(判断为日本植物学家三好学于198年5月出版的《印度马来热带植物奇观》,怀疑释文内容来自三好学的说法。
1952年出版的《广州常见经济植物》收载本植物:“黄花夹竹桃(日名别名美国黄蝉(广州……原产地美洲热带,现栽培于各热带区域作为观赏之用。本种之树液及种子有毒,间(注:瞬间可毒毙家畜。花期:全年。”
1974年出版的《海南植物志》第三卷提到,黄花夹竹桃在海南的别名有“竹桃(文昌”、“酒杯花”。
1959《广西药用植物图志初稿》第1辑收载黄花夹竹桃,认为其性味药效均与红花夹竹桃相仿。
《中华本草》对于黄花夹竹桃在各地的异名介绍得最为全面:“柳木子、相等子、台湾柳、吊钟花《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夹竹桃、番仔桃《福建中草药》,铁石榴、杨石榴、菱角树、癣疮叶《云南药用植物名录》,黄花状元竹、美国黄蝉(广东,大飞酸子、竹驼子、酒杯花(海南、杨柳树、铁菱角、都拉树(云南。”
对于“黄花夹竹桃”这个名字的由来,《中国植物志》说它出自《植物学名词审查本》。《植物学名词审查本》先后有1924年当时的政府部门颁布的版本和1992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查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版本,《中国植物志》提到的无疑是前者。因为1918年出版的《植物学大辞典》已收录“黄花夹竹桃”的词条,所以说“黄花夹竹桃”的名字出自《植物学名词审查本》显然欠妥。
关于黄花夹竹桃众多名字的来源,我认为一类来源于它的花、叶、果的形态,一类来源于产地加花、叶、果的形态。本植物花如金、叶若竹、果似桃,故名“黄花夹竹桃”。因夹竹桃也称“状元竹”,故又有“黄花状元竹”之名。“吊钟花”、“酒杯花”源于花的形态。“柳木子”、“杨柳树”源于叶的形态。“铁石榴”、“杨石榴”、“菱角树”、“铁菱角”则源于果的形态。“美国黄蝉”、“台湾柳”、“番仔桃”分别源于产地加花、叶、果的形态。“癣疮叶”或与叶子的药效相关(《福建中草药》称其叶治蛇头疔。“竹驼子”或指叶如竹但不挺拔,如驼背一般。“都拉树”或是方言,意思不详。“相等子”、“大飞酸子”则完全不知其意。
《中国植物志》对黄花夹竹桃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其中提到:“植株全绿、多枝,柔软下垂,花期几乎全年,为一美丽的绿化植物。树液和种子有毒,误食可致命。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点灯、杀虫和(作鞣料用油,油粕可作肥料。种子坚硬,长圆形,可作镶嵌物。果仁含有黄花夹竹桃素,有强心、利尿、祛痰、发汗、催吐等作用。”
黄花夹竹桃的拉丁学名为thevetiaperuviana(pers)kschum,是夹竹桃科黄花夹竹桃属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