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篇 柿 | 本色不改平民树,七德兼备凌霜侯。(1 / 2)
姥爷家没有柿树,姨却拿来了柿子,她捧着柿子,说让我破个谜(“谜”的音为“媒”,即猜个谜语,破了才给吃。她的谜语是“破谜破谜猜,狗咬血出来。”那时我只有三四岁,还不会猜谜,就一个一个地说可能被咬的小动物,她看我猜得不着边,笑着说:“就是柿子。让你这个小狗咬的!”
姥爷家没有柿树,但村里是有的,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吃过柿子。
后来到bd市生活,吃得就少了,父母连常见的水果都很少买,更不用说平时不常见的柿子。
196年冬天,母亲买回几个冻柿子,当宝贝一般地说:“这可是用粮票买的。”那时粮食定量供应,支取粮票要扣相应的粮食指标,粮票就是命根子,拿命根子换回的柿子,当然是宝贝了。可柿子又不是窝头、馒头,为什么要粮票呢?母亲说,柿子产区的人不能光吃柿子,也得吃粮食,所以买他们的柿子就得用粮票。
1976年1月,我从所在的工厂一下子买回2斤柿子,有几十个,这下可以不再拿它当宝贝了。
我从内蒙兵团困退回保定后,被分配到了第二塑料厂。这个厂为给职工搞福利,从满城县拉了一汽车“磨盘柿”,以5分钱一斤的价格卖给我们。一汽车柿子是不少,但厂里有2多名职工,所以每人限购2斤。
这种柿子是生柿子,要想当下吃就得漤一下,去掉涩味,不然就要等它慢慢地自然变软熟透。家里人对漤柿子都不在行,就把它码在了厨房里的窗台上,等她自然熟。那时我媳妇刚进我家门不久,抹不开面儿,不好意思盯着柿子是否变软,而弟弟妹妹们随时观察,发现软的就及时消灭,结束我媳妇连一个都没有吃到。她对此事耿耿于怀,多少年后还唠叨我不知痛媳妇。
虽然也吃了不少柿子,但我一直没有见过真正的柿子树,疑似看到柿子树,已是1998年11月。之所以说是疑似,是因为那时我不认识柿子树,理论上是看到了,但具体是哪棵则完全不知道。那次是应朋友之邀,去狼牙山看红叶,登山途中红叶不多,快到山顶时才多起来,当时记载:“有的是大圆叶,有的是小圆叶,成串。只有多角的我认识,是枫。”后来才知道,北方秋天的红叶,除了枫叶,还有黄栌叶和柿树叶,这两种叶子都近似圆形,柿树叶似乎稍大点儿。所以在我认识柿子树之后,就认为我在狼牙山上看到的大红叶就是柿树叶。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狼牙山上肯定有柿子树。我在登山途中,从卖山货的老汉那儿买了柿子吃(朋友还给我拍了吃柿子的照片,老汉打包票说,他卖的柿子就是狼牙山上产的柿子。
真真切切地站在林子里看柿子树,已是在22年。那时满城县要于1月1日举办“中国磨盘柿之乡暨满城金秋红叶柿子节”,县里联系《保定日报》的记者予以报道,并希望报社领导参加活动,给县里助威。当时我是《保定日报》副总编,分管这方面的报道,就同意了参加这一活动。
其实也没我什么事,就是开始时主持活动的县领导讲话时提一下与会单位,算是壮了门面。之后便是在县委宣传部人员的陪同下,游览神星镇柿子沟。
听说满城也有柿子沟,我想起了《西游记》里七绝山的柿子沟——稀柿衕,那可是长八百里的烂柿子胡同,若不是猪八戒变成大猪把它拱通,唐僧都取不到真经。书中说柿树有七绝:益寿;多阴;无鸟巢;无虫;霜叶可玩;嘉实;枝叶肥大。我看县里发的资料上也提到了了这七绝,当然是作为柿子推销的赞语。
县里发的资料还提到:“柿子沟全长148公里,有柿林8亩。”沟里有土路,我们沿土路前行,路两边全是柿子树,两边的山上也全是柿子树。途中看到了摘柿子表演,据说还有其它活动,但我们没有看到。在柿林中游览时,宣传部的人让我们注意看树干,原来树干上都有嫁接形成的凸起,他们说磨盘柿都要嫁接,嫁接的砧木是黑枣树。
因为满眼都是柿子树,到处都是橙黄的大柿子,触手可及,我反而审美疲劳,没有留意它的美。
真正注意到柿树红叶的美,是29年1月下旬我与老伴登香山的时候。老伴爬不了山,我们选择了乘缆车,缆车售票处前就有柿树,那叶子红得正好,鲜亮如火,我赶紧拍照。香山红叶本指黄栌,可山上的黄栌红得不多,就是红了的也不如山下的柿树红得好,很令人失望。听出租车司机说,这是因为香山还没迎来第一场寒风,只有寒风过后山上的黄栌才会真正变红。看来柿树比黄栌更得秋的先机。
除了装点秋色,柿子叶还因“红叶题字”而被人称道,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谢赵行之惠霜柿》一诗中就提到:“红叶曾题字,乌椑昔擅场。冻干千颗蜜,尚带一林霜。核有都无底,吾衰喜细尝。惭无琼玖句,报惠不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