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花叶艳山姜:贯珠宝络倒鸾枝(1 / 1)
219年春,在佛山街头和雷岗公园、广州华南植物园、桂林西山公园见到花叶艳山姜。
山姜、艳山姜、花叶艳山姜都是姜科山姜属植物。
山姜产我国东南部、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生于林下荫湿处。日本亦有分布。因“功用如姜”,故名。唐代《本草拾遗》最早收载山姜:“山姜,味辛,温。去恶气,温中,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南人食之。根及苗并如姜而大,作樟木臭。”
艳山姜产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热带亚洲广布。艳山姜的名字较之山姜多了个“艳”字,其花确实比山姜的花更为鲜嫩明亮。山姜的花苞为红色,而艳山姜的花苞为鲜嫩欲滴的瓷白色,苞尖带一点儿水嫩的粉红;花开后山姜的唇瓣红色带白色条纹,艳山姜的唇瓣明黄色带红色花纹,也比山姜显得鲜亮。另外,艳山姜的花序下垂,花序轴紫红色,与山姜花序直挺,花序轴绿色,明显不同。
艳山姜的花苞形如桃,而洁白如玉,最早收载它的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就称其为“玉桃”:“玉桃,叶如芭蕉,抽长茎,开花成串,花苞如小绿桃,花开露瓣,如黄蝴蝶花稍大,偶一有之,故人罕见。”从所配文字介绍和插图看,确为植物学中的艳山姜。
“艳山姜”这个名字出现较晚。1952年出版的《广州常见经济植物》最早以“艳山姜”之名收载之,注明其名是“新拟”。
有人说,最早收载本植物的也许是宋代的《岭外代答》,因为《岭外代答》中说豆蔻花,既不是白豆蔻,也不是草豆蔻,且“其色淡红,如莲花之未敷,又如葡萄之下垂。范石湖尝作诗,有‘贯珠垂宝络,剪彩倒鸾枝’之句。”听着特像艳山姜。(见《岭外代答校注》。校注杨武泉
花叶艳山姜是艳山姜的园艺栽培种,与艳山姜的区别是,叶子上有金黄色的条纹。《杨氏园艺植物大名典》说,台湾称为其为“斑叶月桃”,“191年藤根氏由新加坡引入台湾。”台湾管“山姜属”称为“月桃属”,“月桃”之名可能来自花的形态。
据《中华食疗本草》介绍,早年台湾地区原住民平埔族中的西拉雅及马卡道族人,用艳山姜包裹粽子,台湾南部居民亦称艳山姜为肉粽叶,同时亦有用于制作传统糕粿及麻薯,味道与竹叶不相似。嫩茎可作姜的替代品。另外,在四川泸州以及重庆与贵州部分地区,用艳山姜叶包裹黄耙用。另据日本箕轮直子著的《草木染大全》介绍,日本冲绳的点心“鬼饼”,在蒸的时候也用艳山姜的叶子包裹。
花叶艳山姜由中国大陆自己培育抑或引入,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