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善断 古代官员巧判盗牛案(2 / 2)
唐代裴子云曾在卫州新乡担任县令,他在断案时常常能想出奇策。一天,有个叫王敬的年轻人来状告自己的舅舅。原来,五年前王敬应征入伍,被派去戍边。临行前,他请舅舅李进代养自己的六头母牛。待他回来后得知,母牛在这五年间共生了三十头小牛,价值超过十贯钱。
王敬找舅舅打算要回母牛和小牛,但舅舅却说这五年间已经死了两头母牛,也没有生下小牛,只能归还他四头母牛。王敬很生气,这才到县衙状告舅舅。
裴子云仔细研究了这个案子后,想了个办法。他先将王敬关在县衙的监狱中,然后将李进传唤到县衙,对他说:“本县发生了一起偷牛案,现在偷牛贼已被抓获,指证说是与你一起偷的三十头牛,并把牛藏在你家了。”说罢用布衫将李进的头蒙上,让他站在南墙下,当面与偷牛贼对质。
李进吓坏了,惊慌之下吐露了实情:“家中的三十头牛都是我外甥寄养的母牛所生,实在不是偷来的。”还说外甥可以为自己作证。
裴子云命人除去李进头上的布衫,李进这次看到眼前站的“偷牛贼”正是自己的外甥,马上叫其名字。裴子云道:“既然牛是外甥的,那就把牛还给他吧。”李进这下无话可说了。
紧接着裴子云又道:“念在你辛辛苦苦养牛五年的份上,可以给你数头小牛作为报酬,其余的都归还外甥。”王敬和李进都很满意,案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全县都佩服县令的精察之力。
包拯巧断割牛舌案
北宋著名的“包青天”包拯在担任天长县令时,也巧断了一起割牛舌案。
一天,有个农民到县衙报案,说他家的耕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场面很惨。这个案犯没有偷走耕牛,不像是为了求财,包拯推测案犯有可能是为了报复。于是包拯给农民出了个主意:“既然牛舌头已经被盗割去了,耕牛也活不了太长时间了,你回家后可以把牛杀掉,然后拉到市场上卖掉。”农民马上回去照着包拯所言而行。
过了两天,另有一人到县衙告状,说某某人私自宰杀耕牛并出卖牛肉。在宋朝,耕牛病死或者要宰杀都是要在官府履行备案手续的,私宰耕牛是犯法的。包拯听罢,大喝道:“你为何割了人家的牛舌头,又来告发人家私宰耕牛,真是胆大妄为,你知不知罪?”
这个人一下子呆住了,想不到包大人明察秋毫,遂对割牛舌的罪行供认不讳。原来真的是二人因日常琐事结怨,案犯为了报复那个农民,就割了那人的耕牛的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