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父皇,你又梦到了?(1 / 4)
此时,林长生也陷入沉思。
朱棣的想法,其实很好理解。
大明的藩王制度,是写进皇明祖训的,而朱棣靖难成功后,打的是“祖制不可改”的旗号。
削减藩王军权,限制藩王的种种权力,在他看来尚且要在漫长的时间中,“温水煮青蛙、分而击之,逐渐瓦解”。
贸然下重手,要是让这些藩王联合起来,再打着“清君侧”旗号来一次“靖难”。
那刚刚稳定的大明,恐怕就又要陷入动荡。
因此,让他突然宣布“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直接挥动大砍刀,再砍掉藩王的“供养”,那太冒险,于公于私,他都不想这样做。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
大明的税收,以及供养问题!
各个藩王的封地,都有各自的内务府。
大明的税收,也并不是由朝廷总收总支,而是在每年通过各地的内务府,划拨过去,并不经过户部的手,每年只需要向户部递交名册而已。
藩王如此、军户卫所制如此、甚至地方支出、官员的公费也是如此!
就以地方官府而言,官员的俸禄是洪武帝亲自定下的,少的可怜,只够官员基本的吃穿用度。
但涉及公费上的问题,比如上面来个钦差,需要在你本县的驿馆住宿,这些吃穿用度,其实都需要本地的富户供给。
洪武帝在朝时期,杀贪官不少,除掉的富户也不少,而剩下没除掉的富户,就承担着这种“义务”。
大明的军队也是如此,甚至天子脚下的金吾卫,也是需要京城的“富户”供给,每次定时定点直接把“岁俸”送过去,注意,不经官府手,而是点对点。
藩王所在封地的内务府同样如此,并不是朝廷中枢划拨,而是直接转送。
而这一点,在林长生看来,其实远远比所谓的藩王隐患更大。
这种制度的最初建立,或许是因为朱元璋认为,“方便简单”,需要多少定额,每年直接转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