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碑文余波(5 / 5)
这与读书人喜好名声是一个道理。</p>
近些年来,从民间到士族,从百姓到乡绅,骂声不绝于耳。立戒碑之事,可以挽回些朝廷名声。</p>
王首辅跨步出列,“臣提议效仿青州布政使司。”</p>
元景帝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他虽然修仙,虽然不理朝政,虽然敛财无度,但他觉得自己是个好皇帝。</p>
“杨恭大儒之名非虚,此诗于朕在位期间诞生,必将名垂青史。朕不但要在各州衙门中立戒碑,朕还要亲自书写,以朕手书拿去拓印。”元景帝笑道。</p>
“杨恭当年科举及第,诗词就是当届翘楚。”王首辅也跟着笑了。</p>
在场就魏渊懵了半天。</p>
尔食尔碌,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不是许七安当日在问心关中写下的诗吗。</p>
怎么就成了杨恭的?</p>
还是说,这本就是杨恭的诗,许七安是听了他堂弟许新年的讲述?</p>
魏渊很快否定了这个猜测,论诗才,一百个杨恭都不及一个许七安。</p>
此诗最近才出现,巡抚队伍一路南下,势必路过青州。也就是说,许七安回到青州,这首诗又是从青州传过来的。</p>
想通之后,魏渊皱了皱眉,心生疑惑:“此诗是许七安所作,为何陛下方才忽略过去,是刻意的,还是青州布政使司故意没写许七安的名字?”</p>
折子是青州布政使司传回京城,这类折子通常是由衙门吏员代写,毕竟布政使不可能事必躬亲....也就是可能存在吏员为了讨好布政使,刻意忽略原作者....到时候,只需要说是写折子时的疏忽便能搪塞过去。</p>
“事情一旦定下来,杨恭的名声便会随着此诗传出去,到时候,即使杨恭事后解释,消息能不能传开是一个问题,效果有多大,还是一个问题。</p>
“该是许七安的文名,谁都夺不了....还是太高调了,年轻了些。”魏渊心里叹息一声,出列,朗声道:</p>
“陛下容禀!”</p>
.......</p>
ps:书评区有活动,一:投月票送起点币。二,猜测一号身份的有奖书评活动。奖励都挺丰厚的。</p>
喜欢大奉打更人请大家收藏:()大奉打更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