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没有倾向的考题(2 / 5)
至于论述方面,只需符合破题中“各行其道”的论点便可。</p>
……</p>
……</p>
第一题,对朱浩和在场考生来说,应该不算太难。</p>
难在第二题。</p>
第二题的字面意思是:</p>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大行于世,我知道原因了,在于“智者过,愚者不及”;一个人不能理解中庸之道的博大精深,也在于“贤者过,不肖者不及”。</p>
朱熹论述:“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p>
孔子讲这一段时,可说是非常符合中庸之道。</p>
一般来说,你学无止境,达到“至善”的标准,对人世间种种规律和人情世故都能参透,也明白万物变化的道理,总该明了中庸之道吧?对不起,孔子说了,你是智者、贤者,你理解不了中庸之道的高深。</p>
朱浩有种“这他娘的是在说我”的错觉。</p>
因为从某种程度而言,朱浩觉得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种祸害人的思想,逼着人从至善往“亚善”,甚至往平庸的路上赶,人不追求至理,只追求中庸,说好听点这样方便你在人世间立身处世,但这恰恰是统治者希望看到的结果。</p>
像朱浩这种天生没有皇权至上思想的人,不会接受被人愚弄,为了在人世间生存就要各种委曲求全。</p>
当然说“愚者不及”,那就更好理解了。</p>
你笨,理解不了,就没有资格达到圣人所言的“中庸”,在圣人看来,人家的思想还是很高端的,不是下里巴人能奢求。</p>
问题来了。</p>
意思谁都明白,可怎么论述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