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据说这是应试文章?(1 / 4)
州衙和州儒学署这次早有准备,居然在放榜后,就把士子的怨气给瓦解,以防止出现读书人闹事的情况。</p>
</p>
连考过府试的人都说朱浩的才学远在自己之上,那些没考过府试的人就算是闹,也是名不正言不顺,毕竟这次府试过关的,基本都是平时公认学问比较好的,没有说一些风闻很差的人过关……</p>
如此一来……</p>
发案就真的成了发案,去看放榜也只是单纯为了看放榜,贡院外难得像今日这般纯粹。</p>
唐寅与王守仁抵达文庙前,看放榜的人已走了大半,多数人自然是没考中,灰溜溜地返乡,接下来好好增益学问,下次府试再战。</p>
至于考中的也要回去备考,府试毕竟只是一次过渡性考试,这年头读书人的目的是为博取功名,关键一战还在于院试。</p>
相比于县试和府试,院试更加正规,主考官乃是本省提学副使,出题和阅卷水平自然也并非普通小考可比。</p>
唐寅带着王守仁到了地方,放眼一看,稀稀拉拉,没剩下几个人。</p>
心里不由开始纳闷儿,难道说朱浩这次府试没过?或是通过成绩靠后?所以这些士子才没有闹腾……</p>
若是朱浩排名靠前,这些读书人肯定是要反了天啊。</p>
之前只是长寿县的士子在闹,现在府试把京山县的考生加上,阵仗想必小不了。这年头读书人闹事对于官府来说是很头疼的事情,万一弄个哭庙什么的,分分钟把事闹大,一旦让地方监察御史给捅上去,地方官府中人就要受到连累。</p>
唐寅心想,如此只能理解为,邝洋名为了平息众怒,故意把朱浩的名次给拉了下来,否则以朱浩的才学,碾压本地这些参加府试的读书人应该没多少问题,再不济也能考个前三。</p>
“本地士子风气倒是很淳朴。”</p>
王守仁看了放榜现场秩序井然,没人聚在一起愤慨地抨击考试不公,顿时心生感慨。</p>
要说王守仁也是从科举场一路走过来的,以他对历次科举的了解,读书人都是些刺头,偏偏大明朝廷还礼遇有加,尤其弘治朝后更是如此,从阁老到部堂都是大儒出身,朝廷对读书人的回护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p>
读书人地位一高,就喜欢闹事。</p>
地方科举一旦放榜,总有那不识相的跳出来闹事,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非要提出重新阅卷或是联名请愿重考等等……不胜枚举。</p>
而安陆的读书人,放榜时看到自己没考中,竟然一点情绪都没有?</p>
所以王守仁才说本地士子风气淳朴。</p>
唐寅苦笑道:“或是这次成绩比较服众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