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单位(1 / 3)
从沪市回来后,许小凡回到学校开始准备毕业论文。
带了七万块钱去沪城,回来存折上多出来了三十万元,本来要再等几天价格会更高,但许小凡本着小心谨慎态度,没敢按记忆中的价格来,觉得差不多就出手了。
还有一点是,银行是按人头出售的,他一个人买不了多少,最后还是在银行门口收了不少才赚这么多的!
许明有见儿子出去半个月存折就多了三十万,惊讶的浑身哆嗦。担心了两天,去银行把钱分成三个存折才稍微安心点。
即将毕业,同学们都为能分配到好单位而努力。当然也有不少有门路同学打算出国留学。
许小凡不打算出国,对分配单位也没有什么期待,所以他是心态最好的一个。
最终结果出来后,他对着分配的单位懵逼了半天!
“文学研究所?这……我是……经济系毕业的啊!”他嘀咕道。
大形势下个人服从国家安排,很多人分配的单位和所学专业毫无关系,比如班长缪珍就分配到了石油化工研究院,这上哪儿说理去!
文学研究所,成立于刚刚解放之时,初定名“国立文学研究院”,后经文化部批复确定成立,更名为“中央文学研究所”。
受不可抗力影响,文学研究所曾经停办。198年恢复建制。按照时间线推进,今年文学研究所正式更名为文学院,并且一直沿用至后世。
拿着学校给的分配文件袋,许小凡骑车来的位于东直门外的文学院所在地。
这是一处临街两进四合院,广亮大门口挂着块牌匾,写的是:中央文学研究所。门卫大爷登记完后让他去后院找所长报道。
所长张秀夫年纪六十多岁,中等身材,微胖,半秃顶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面相温和亲切。青年时期热血沸腾,写过不少歌颂文章,深得某大佬欢心,逐提拔为心腹秘书,后在动荡时期被下放干校劳动,随着局势平稳被大佬召回,安排到文学所当所长。
文学所主要职责:从事诗词、楹联、散文、随笔、杂文、小说、剧本等研究和创作的学术机构。整个研究所共有十几个人,和文学搭边的一半都没有。经费来源是财政拨款,算是事业编制。
今年所里筹备发行文学刊物,刊号许可已经批准,苦于人员紧张,就准备从应届毕业生选一些出类拔萃的。
没成想毕业生还没来,各种关系户倒是塞进来不少,真正能干活的没一个。不是某大佬子女就是老朋友子弟。
眼看名额快要被占完了,张秀夫赶紧托关系打听京大这届毕业生可有文学造诣高的。好歹得找个能应付差事的啊!
京大这边送了一些学校各类文学社成员文章,让他自己看。
这时期文学多是些慷慨激昂口号作品,也有少部分后来称之为:伤痕文学的作品,要不就是朦胧诗之类的。
张秀夫看了无感居多,当看到许小凡写的那几篇红楼梦论文,一下子被吸引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