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二)——填报志愿(1 / 1)
报志愿是件很痛苦的事,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你需要认识自己,你的局限,你的特征,扬长避短。痛恨高中为何不开设相关课程。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高中沉溺题海之时觉得遥远,要是被问到,大手一挥,以为考后有的是时间;高考结束最后一声铃响才渐渐发觉自由发展的迷茫。熟悉主旋律作文的写法,走进圆锥曲线的二级结论,英语摔打出一手漂亮的字;知乎、b站、贴吧逛了个遍,法国的大罢工和美国的自由梦,听腻了智者与愚者,见惯了美女与野兽,尽管身边不曾拥有。所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就是把这些东西拼成了所谓的“自我”——灵魂只是混沌的信息之海中无意撮出的一朵小浪花,就似抽盲盒一般,盒子里的东西永远不同,但是最迎合版本的永远只有那几款。旧时代的百姓一辈子也走不出一个县大的地,以为天大的官就是县令,这是时代的局限;中国百姓现在随时到大江南北旅游,难道民智已开?而新时代的信息战争宛如缸中之脑,谁的脑子在裸露?谁在被“自由”掌控?谁藏在机器背后?谁在主宰把你塑造的信息流?
或许家长可能以为,高考结束后,孩子们心中有数,会认真地思索未来专业的问题。可惜学生应试应到十八岁,除了少数神人,大多数学生受惯了高强度他律,给他自由的时间,他只会消磨度日,“等待学校安排就好了”,根本做不完的作业就是一种他律,时不时来个抱负性熬夜——知易就是这么过来的,连娱乐也没学会,白白让宝贵的注意力成为商人的低端产品。自由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给了时间就发展了。种子一把就洒地上,不理它就死了,还要给它水肥哩。自由发展是一种自律的知行方式,是关于“自我”的创业,需要长时间和高成本的摸索,ps、ppt、剪辑、文案、漫画、做网站还是洗洗脸再学吧。
知易根本没心思解决专业的迷茫,只想着逃避和忘却社会的囚牢,一切非学习的欲望,连同挣不到分的求知欲,被个体之上的第二大脑强行压抑了三年。此刻顿时得到解放,身体的野兽早已按不住奔腾和呼啸,对纵情傲物的渴望铺得漫山遍野。很多男生第一次游戏通宵,第一次饮酒醉欢。不少女生第一次狂野购物,第一次染发美甲。高考出分前大致有一个月,只要玩不死,就向死里玩;恋爱一瞬间被正名,从偷鸡摸狗、蹉跎岁月的小罪小恶变成了造福社会、年轻真好的大善大良。高考出分后,知易的分数不甚理想,好在父母很满意——失常发挥也不会影响放纵度日,不仅要玩,把所有时间献给游戏,还要庆祝,早早物色升学宴。时间是一味良药,俗称“想开了”,对分数的主观评价慢慢地从“不甚理想”到“也算正常”,从“要多考一分就好了”到“到哪里都无所谓”。
当知易从时光中回过神来时,报志愿选专业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你可能觉得这很扯,如此重要的事怎能不上心呢?晚上睡觉前玩手机,12点过去后,心想再玩一会就睡,结果刷到2点,手也没停。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报志愿还不如“睡觉”重要,睡觉是个很直接具体的事,今天不睡,明天犯困。而报志愿是个琢磨不清的东西,就像世界末日一样虚无缥缈,在它到来之前,哪有什么实感?该吃该喝一样过。对于方向已明的青年,他不需纠结。“我就上c9”,“我就学物理”,“我就去深圳“,其它的无所谓。至于追求分数利益最大化的学生来说,问题可就复杂多了。专业、学校、城市、个人兴趣哪个最重要?延伸出来的问题更是麻烦。专业重要,“哪个专业好就业”。学校重要,“学历是块敲门砖“,城市重要“东北衰落抢一线”,所有人争来挣去,喋喋不休——很少有人切身调查摆出数据,一是自己又不笔辛辛苦苦不作论文,二是大家都萍水相逢,千言相劝已经足够“义气”。
知易算是个半吊子,比上c9不足,比下一本有余。他不希望辜负每一点高考得来的分数,高中实在太不容易,秉着大学优先的原则,向上报了许多,渴望成为漏网之鱼,不过大家都是挤破头皮向大学里钻,侥幸分子很难如愿以偿。最后他如愿以偿地没有辜负每一点高考得来的分数,压线进了东北某所大学,专业也算感兴趣,这是正确的选择吗?